调动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2019-01-11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曹旭敏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曹旭敏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小学数学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生活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众所周知,小学生们年龄小,学习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学习能力和水平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数学知识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不结合生活来开展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心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亲近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开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引入这部分知识概念:老师最近要给好朋友送礼物,礼物已经买好了,可是这样直接送不太好看。所以老师想用漂亮的包装纸把盒子包起来。教师至少要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呢?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的礼物盒子有几个面需要包,并出示了一个长方体盒子实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长方体的表面有六个面。教师再次提问:这六个面和包装纸的大小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这六个面的大小的总和,就是教师所需要的包装纸的面积。由此教师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6 个面的总面积称之为它的表面积。
在生活化的情境当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也会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联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依靠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当中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形成数学思想。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可以通过挖掘生活实例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小括号的用法时,教师组织学生从实际问题当中抽象出小括号的概念:工程师傅上午工作4 个小时,下午工作5个小时,每个小时做20 个零件,那么师傅一天能够做几个零件?列综合算式计算。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列出的算式是这样的:4×20+5×20=80+100=180(个)。然而有的学生却会先计算出工作的总时间:4+5=9(小时),然后再用时间乘每个小时可以做的零件的数量:9×20=180(个),最后得到答案。这种计算方法应当怎样列出综合算式呢?是4+5×20 吗?很明显这个算式是不对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能不能想个办法让4+5 先算?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改变计算的顺序,于是教师就此引入小括号,把4+5用括号括起来,表示应当先算,于是综合算式就可以列成(4+5)×20=9×20=180(小时)。
利用实际问题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当中拓展数学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取决于他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关键在于他能不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来完成。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次购物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些文具的图片和对应的价格,然后组织学生两两一组,一个扮演营业员,一个扮演顾客,参与购物活动。顾客买文具,将钱给营业员,营业员负责找钱。在这个过程当中,营业员要提炼出顾客购物所涉及的算式并进行计算,顾客对营业员的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如顾客买一本单价为1.8 元的笔记本、一支单价为5.5 元的钢笔、一块单价为0.6 元的橡皮,给营业员10 元。这样就可以提炼出一个算式:10-1.8-5.5-0.6。同桌二人轮流互换角色参与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活动过程当中,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合理利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