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入,“导”出别样精彩
2019-08-29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小学
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小学 王 磊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导入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导入环节可有可无,直接将课本知识讲解给学生,有时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没有能够融入课堂,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学习必定是低效的,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泯灭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对导入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期待,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一、游戏导入,诱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难以持久地集中,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而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新课伊始,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激发学生热情,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同样是有趣的,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新课伊始,教师让男女生玩了一个跳绳比赛的游戏,不过男生有5 个人参加了比赛,而女生只选了4 个人参加比赛,游戏很快开始了,计数员也很认真地进行了统计,对男女生的成绩进行了汇总,女生跳的总数自然比男生少,因为女生比男生少1 人。教师这时故意大声宣布:“男生组获胜,女生组落败。”这时,女生们立即说这个游戏不公平,认为男生应该去掉一个人的成绩才行。去掉谁的呢?去掉跳得最少的,女生不同意,去掉跳得最多的,男生不同意。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的问题自然地引出了“平均数”的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发现游戏中的“不公平”,只好另寻方法进行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操作导入,促进主动探索
数学知识显得抽象、复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难以直接理解。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调动学生的耳、口、手、眼等感官融入学习中,在操作中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可视的事物,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与学习。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纸。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们拿出这张正方形纸,并让学生对折一次,看可以寻找到怎样的分数。这样的操作很简单,学生自然很快说出找到了,教师让学生将纸张中的两个分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再对折,学生发现纸张中的还可以用来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对折,又发现纸张中的还可以用表示。教师顺势将这些分数写了下来,,然后抛出问题:“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呢?”从而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新知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生们在折一折、比一比的活动中,引出新知,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境导入,驱动高效学习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以来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赋予知识以生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情境导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新知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时,教师拿了一些玻璃杯、热水瓶、勺子、白糖走进教室,学生们一看立即来了兴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看,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教师没有说话,而是用热水瓶向两个杯子中倒入一些水,并告知学生第一个杯子中有水大约200 克,第二个杯子中大约有水150 克,然后取了一勺白糖放入了二号杯子中,取了一勺多一点的白糖放入一号杯中,哪个杯子中的糖水会更甜一些呢?学生们在生活中都有喝糖水的经历,所以很多学生提议,尝一尝就知道了。于是,教师请了一些同学到前面品尝,但意见不一。有的学生认为是一号杯中的糖水甜一些,也有学生认为是二号杯子中的糖水甜一些,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此时教师说道:“既然品尝没有办法解决,在数学中,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呢?”这样的问题迅速让学生上升到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引入了新知学习。
上述案例,教师巧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重新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实现了高效学习,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把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设计贴近学生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进行新知学习,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