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设计构成课程为例

2019-01-11夏洁颖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竞赛院校

夏洁颖,刘 捷,刘 洋,鲁 玉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参与设计竞赛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这能帮助他们为未来严酷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参与诸如红点奖、iF奖、IDEA奖、大广赛等国内外顶级设计比赛,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和艺术设计从业者同台竞技,与同行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作品,从而对自身的专业水平有客观的判断,启发学术思考,提升人文素养及专业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随着教育部根据国家形式政策对《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进行了调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课改随之逐渐深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设计构成的研究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不乏研究成果,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课程案例种类上,对学科竞赛和课程的结合研究较少,基于此,急需对相关问题开展深入探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的构建。艺术设计类技能竞赛的广泛举办,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指明了新方向[1]。

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教学现状与问题

设计构成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约定俗成的指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内的三大构成。构成教育起源于1919年由现代设计教育先驱格罗佩斯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构成”作为一种造型观念,存在于一切设计领域中,它为艺术设计专业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了前提。构成艺术充分调动了造型因素中的有利元素,强调了画面的视觉形态要素。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存在于一切视觉造型中,而立体构成的学习则使初学者在三维空间中掌握独特的视觉角度,从而发掘三维空间中材料的肌理、质感与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体验[2]。因此,构成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设计构成作为重要的基础专业课,一般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对于一般的欣赏者,构成可能仅仅是一种感受,而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构成是一种思维方式,应将其融入到任何一个设计类学科中。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仅让学生对于课业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也让三大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断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1.1 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间不对等,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不匹配

由于高职时间为三年,除去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外,学生真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专业课的时限约为两年,设计构成能分配到的课时数约为一百课时左右,这导致了三大构成各占三十多个课时,时间较短,教学容易浮于表面。另外,三大构成中常采用分段式教学,即教师依次讲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内容,这使得学生在对设计构成的整体把握上相对欠缺,难以对三个板块之间的知识点合理的进行衔接和转化,在后续的实际设计应用中缺乏灵活性。

1.2 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

设计构成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中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凸显出了与分支专业联系缺失、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够等问题。多数设计构成的教学内容和作业,与十年前大同小异,例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学习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填涂描绘图形图案上,表达媒介相对陈旧,耗费财力、精力且效率不高,与新技术新手段较为脱离,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跟不上设计行业发展形势且背离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或者美术水平较低。这一部分学生在实际完成训练时,对于美的认知远远不够,难以对设计构成法则有正确的理解,这种认知上的缺乏导致创作的作品很多是依据教师的课堂示范或从书本案例描摹而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设计创造性与独特性,片面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部分教材内容老化问题凸显,案例内容僵化,缺乏功能性及实用性,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1.3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不全面

就以往的经验来看,大部分设计构成课程评价只重视学生对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记忆和掌握,以“一张试卷几张图纸”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无外乎理论试卷和图形图案描摹作品。这样的课程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态度、学生素养和价值观等综合水平的发展。不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容易让优秀的学生设计水平原地踏步没有长足发展,水平稍微薄弱的学生厌学、恶学、自暴自弃,更有甚者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合理评估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个人表现,例如今后在工作岗位中运用所学所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所以,各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通过不断地探索,改革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思考如何合理培养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弥补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力求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就学校层面而言,通过参与各大赛事,能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和沟通,“闭门造车、闭关锁校”,不可能建设一流的高校,只有通过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本校教育置身于教育的大格局中,进一步提高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教师层面而言,通过辅导学生参与竞赛,能使教师发现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教师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数据支撑,参加专业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应用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补充;就学生层面而言,积极参与竞赛,能最直观的检测学习中的不足,与同行交流经验,快速得到提升,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

2.1 促进高校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教育高速发展的四十年。教育作为艺术和科技的载体,能提升国家竞争力。高校则是汇聚精英的摇篮,是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转化的重要源泉[3]。通过开展和参与优秀赛事,能聚焦国际前沿趋势,为科技的创新融合贡献智慧与力量。高职院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途径,其归根结底也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促进教师学会反思、学会提升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良好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让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强化技能实践,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们走出“安逸圈”,不断的探究最新的市场和行业动向,应用技能竞赛给出的命题优化相关课程内容,不断的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3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高考成绩较差、进一流本科大学无望的学生群体,他们大多数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学习积极性较差。但实际上,他们并非智力和能力不足,只是暂时没有探寻到正确的学习路径[4]。“以赛促教、以学促教”教学模式能够以实际案例为导向,给学生提供与工作接轨的学习环境,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设计大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组织纪律性、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从而为高职学生日后的继续深造及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3 设计构成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设计构成课程中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是将课程理论贯穿到实践中去,把各大设计竞赛的比赛内容放入教学内容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提出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抛开以往的“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围绕竞赛题目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同时,通过竞赛结果,结合行业需求,直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设计构成课程教学质量。

3.1 竞赛内容与设计构成内容融会贯通,让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在传统的设计构成教学中,学生能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含义,但在设计实战中往往无法应用学过的设计法则,这就是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表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每个知识点延伸到设计实践环节,通过比赛命题的实践,启发学生如何在每一个项目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设计师素养,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设计法则的体现往往是融会贯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构成原有教学过程中各个模块脱节的问题。通过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3.2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设计构成各个模块的内容,都在一件完整的竞赛作品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与课程传统用到的填涂及手工方式不同,目前大多数竞赛都是在手工制作的基础上,融入计算机技术提交电子版作品,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新技术新手段。同时,在引入设计竞赛题目之后,结合所教授的内容,教师需要整合相关知识点,确定授课计划和教学重点,这虽然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来说是个挑战,但却能着实以新颖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作品完成后,无论获奖名次高低,都能代表一个时间段内学生的所学所想,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对竞赛作品进行展示,如定期对比赛做总结,举办作品展。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同时能够激励参赛主动性不够强的同学,共同进步与发展。

3.3 健全设计构成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程中除了教授构成基础知识外,还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作品进行强化指导和实践训练,使其作品符合各个竞赛的不同主题和要求,在这过程中,就可以根据竞赛作品每次的修改和更新进行多次的总结和评价,分析学生不同阶段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考,以进步的多少作为评价指标;也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即在竞赛作品完成的每个阶段,分析自己和他人是否对作品的呈现做出相应贡献,有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总的来说,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能使学生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得到中肯的评价和正面的引导,有助于通过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干性人才。

4 结 语

综上所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今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的重要战略和方法,以设计构成课程为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够使繁琐的知识点和项目案例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教育夯实基础。此外,应以设计构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探索为基础,促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将各大技能竞赛中的先进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竞争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竞赛院校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星.云.海》
《花月夜》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