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教育70 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019-01-11吴恒山

中小学校长 2019年9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教育

□吴恒山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 教育事业,伴随祖国前进的步伐,历经风雨, 砥砺奋进, 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提升。这极不平凡的岁月是如何走过来的,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经验和特色,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

一、教育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70 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即前30 年和后40 年。前30 年,教育发展以不断探索和多变为特点,期间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一是 “学苏”引进阶段, 二是 “教育革命” 探索阶段, 三是 “文化大革命” 停滞阶段。前30 年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基本教育资源需求与基本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这30 年, 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进程中,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比较有限。一方面,教育在基本制度建设和课程教学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另一方面,由于 “左”的错误束缚和干扰,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致使教育发展一度陷入停滞,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40 年, 是我国教育走向大发展的时期,大致分为三个小阶段:一是改革初兴期,二是改革发展期,三是改革深化期。这段时间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40 年, 一路走来, 波澜壮阔, 精彩不断。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和教育工作者,以大无畏的豪迈气派,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先后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项又一项改革方案。 通过大胆地试, 勇敢地改,全面发力,攻坚克难,多点突破,解决了不少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成就,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教育。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步伐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教学改革纵深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科学,教学理论发展走向繁荣,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质增速。教育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改变了学校、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二、改革创造了中国经验

我国进行的是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 不但收获了制度建设成果、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理论发展成果、 育人成果, 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经验。

(一)党和政府全面主导改革

197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从此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征程。教育改革作为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 与其他改革一样相伴而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 坚持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我国最宝贵、最根本的经验。改革首先是国家行为,是由国家发动和推进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是代表党和政府主导改革的核心, 主要发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和保证作用。 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工作, 重在制定方针政策, 管好办学方向,管好改革发展, 管好干部和人才;依据国情和时代要求, 提出规划目标, 审定改革方案, 组织有效实施, 抓好重要项目试点。 地方各级党政领导, 着重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 结合区域实际以学校为主体, 统筹选定改革项目,采取措施逐一落实。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职责是,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和实行依法治校,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和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改革, 聚焦公平与质量、 体制与教学,调结构转方式,努力使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有水平。

(二)坚持优先发展统领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方针,反映了党和国家实行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基本方针, 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协调功能和规范功能。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让人们了解优先发展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发展趋势,是关乎国家发展兴衰的大事;二是实行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三是逐步建立起优先发展教育的领导体制和问责机制, 并将其列入党政干部的考核内容。

(三)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改革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直接主体力量和实施者是人民大众,包括学校校长和师生。 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 人民始终发挥着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它深刻地回答了教育发展的目的、依靠的力量和价值意义。 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强调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既为了人民改革,又依靠人民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师生,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是决定教育发展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解决国家关心、 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只有尊重和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力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搞好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有不断变革和设计更加科学的考试评价办法,才能有效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四)面向世界敞开大门搞改革

改革与开放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改革是开放的条件,开放则是改革的外部动力。 扩大开放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方略, 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为解决以往存在的对外交往能力不强、话语权不多、影响力不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开放政策和措施,敞开大门搞改革。实行教育改革对外开放,既要服从服务于教育发展大局,也要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我国不但与发达国家交流,同时也重视为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支持。既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教育经验,又注重传承中华文明;既坚持走出去,又坚持引进来。通过采取合作办学、 合作研究、 学生互换、学者互访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利共赢,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三、改革发展呈现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多年来, 我国一直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追求。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来, 我国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道路,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鲜明特色。

(一)改革发展战略,宏观高远,指导思想先进

依据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如制定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确定了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制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二)改革发展内容,先易后难,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改革发展内容上,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 重点普及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批判应试教育。其次从改变课堂抓起,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结构, 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验。 如情境教学实验、尝试教学实验和成功教学实验等。 进入21 世纪以来, 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方式由以往的单项为主转向综合改革,强调改革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关键,补短板,解决难度更大的公平与质量、考试与评价、城乡教育一体化等问题。 现已形成学前教育重普惠、义务教育重均衡、高中教育重普及、高等教育创一流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改革发展策略,遵循规律,统筹分段安排

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实行统筹规划, 科学管理,遵循规律,分段安排。在改革实践中,重点遵循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规律、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统一规律、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统一规律、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统一规律、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统一规律等。党中央和国务院主抓顶层设计,依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制定连续递进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再依据总目标、 阶段目标, 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和落实措施。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学校,着力服务于国家战略,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层确定任务和责任,聚焦重点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所有改革项目,无论面临怎样的形势,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持在认真部署的同时, 重点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直到实现为止。

(四)改革发展保障,强化领导,重在真抓实干

改革是极其复杂的事情,改革越深入, 其艰难程度、 敏感程度、风险程度越大。 改革难在何处?主要难在不可知、 不确定的因素普遍存在,特别是对旧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清除不容易,难在把新观念和新方案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行为和教育成果, 进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新的制度体系。 改革的重点不在于说了多少, 而在于实际干了多少,学校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师生是否有获得感。为有效推进改革,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 逐级加强了组织领导, 建立起改革领导机构, 强化考核督导, 形成党政齐抓共管、 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领导者大都能站在改革前沿, 统揽全局, 关注基层, 及时进行指导和解决各种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中的破与立的关系、权力的收与放的关系、利益的得与失的关系,努力做到, 以敢想, 开拓新思路; 以敢做,开创新局面;以敢为,创造新业绩。

四、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的总目标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展望未来, 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坚持方向不变,锐气不减,走得更稳、更好。

(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9 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是: 到2020 年, 全面实现 “十三五” 发展目标, 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再经过15 年努力, 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和信息技术等的现代化。需要从三个方面抓起:一要抓好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的核心,要努力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着力培养具有现代素养和现代精神的人。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觉悟;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使其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二要抓好学校的现代化。通过改善办学条件, 为学生创造绿色、 和谐、 智慧、安全的学习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开设多样化和可选择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展示才华的机会。 三要抓好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 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政府要依法宏观管理, 学校要自主办学, 社会要有序参与, 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者要不断提升素质和治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好现代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努力建设高品质学校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使命,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承载体,如何顺应大势,科学发展,这是校长和师生必须回答的问题。 新时代,需要努力建设高品质学校。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规划, 明确办学方向, 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 民主监督、 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成一个富有改革精神和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形成一支素质精良、师风良好、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 优化教育管理,深入开发教育资源, 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开展课堂革命,创新教学理念,实行高效教学和深度学习; 转变教学方式, 推行 “线上课堂+线下课堂”“现实课堂+虚拟课堂” “校内课堂+校外课堂”等多种组合。 努力把学校打造成育人的摇篮、 生活的乐园、文化的圣地。

(三)造就高素质专家型校长

办好学校关键在校长,校长的使命非常神圣,工作格外重要,责任十分重大。新时代,需要造就高素质专家型校长。校长要有理想抱负、现代精神,要政治过硬,站位高、观念新,善于规划设计,勇于尝试,追求卓越;坚持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直面社会关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忠实履行职责,坚持科学发展,营造育人文化, 领导课程教学, 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学校管理;认真学习和执行教育政策法规,以法治为基本管理形式,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敢想人之未想,敢做人之未做,努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动者、设计者、示范者。

(四)培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教师是立校之本, 兴教之源,是办学育人的第一资源, 有好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学校和学生能否有美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新时代,需要培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育才;专业素质精湛,有扎实学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风格鲜明,教育教学业绩突出; 有仁爱之心, 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思想、 学习与生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深受学生爱戴;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做真的追求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引导者、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五)培育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需要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新时代,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有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有厚重的人文底蕴, 有不可或缺的创新能力、 合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奋斗精神,注重理性思维、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批判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