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预习”,灵动小学语文课堂
2019-01-11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赵莹珠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 赵莹珠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预习”的定义是预先学习即将听讲的课程,其关键词是“预先学习”。而在《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中,早就对预习作出过明确指示。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预习不仅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制定要求,引导学生预习
目标不仅决定了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更是一切行动的指导。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预习要求。在制定预习要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预习项目,将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删去,突出重点,方便学生操作。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字、词、句、段、篇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制定预习要求时,就不妨从字、词、句、段、篇5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制定出不同的训练目标,以便于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时,可以从字、词、句、段、篇5个方面制定相应的预习要求。(1)字:认识“藏、呈”等11个生字,学写“寸、呈、幻”等13个生字。注意“蜡、烛、幼”等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幺”和“纟”的区别。不理解的汉字可以查阅字典,争取扫清生字障碍;(2)词:圈出文章中的精彩词语,例如“天空、清晨、云彩、水洼、雨后、黑夜”等等,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词典;(3)句:画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兴趣的语句并做好批注,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或者自己不理解的地方;(4)段:概括段落的中心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记录下喜欢的原因;(5)篇:通读全文,尝试梳理文章大意和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开头和结尾的关系、文章的核心句以及作者如何写出世界的奇妙等内容。上述五方面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机调整,这样才能制定出真正具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在指导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预习要求。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预习要求,教师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段学情,为学生制定出真正符合实际的预习要求。
二、规划方案,促进学生预习
除了明确的一些要求,教师还需要规划出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案。为了提高预习的可操作性,教师需要细化预习要求,让预习方案变得更加具有可行性,让学生明确自己下一步做什么、应该如何展开,这样才能提高预习指导效率。此处所言“预习方案”,其功能类似于导学案。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统筹规划的作用。对教师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指导效率,还需要制定出明确的预习方案,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指引作用。
教师在制定预习导学案的过程中,需要从读、写、圈、思、批、练等角度进行。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的预习导学案:(1)读:要求学生认准字音字形,做到发音准确流利,用默读或者出声朗读的方式通读课文一到三遍;(2)写:会认11个字,重点认识“智、慧”两个字,会写11个字,重点书写“县、设、史”3个字。正确读写“雄伟、坚固、创举、美观、缠绕、智慧等词语;(3)圈:圈画出文本中关键的词语或语句。例如,原文中“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就是一句概括性的关键语句,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此类具有辨识性的句子;(4)思:即思考,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写法、结构以及形式。例如,要求学生研读文章第2段,并思考:①写赵州桥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了桥的哪方面知识?②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③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好出在哪里?④写作有什么特点?(5)批:即批注,换言之就是将预习中自己或喜欢、或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6)练: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扩展练习。通过这一导学案的设计,将能有效引导学生检验自身的预习效果,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出明确可行的预习方案,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预习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明确下一步做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三、掌握方法,形成预习习惯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能力不够成熟,不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全程让学生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对学生积极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用合理的方法展开预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以后,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持久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生成,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手段。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时,需要将重点放在课文,而不是生字词上。因为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手把手地教学生,在预习之前先梳理生字词。所以这一步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重点,真正的重点是针对课文的预习。第一步,通读课文。明确课文描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重点,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课文围绕什么对象展开叙述;第二步,分析课文大意以及每一段的段意,搜寻出文章的中心语句,看看文章是遵循着怎样的写作顺序展开描写的,文章的结构如何等等;第三步,根据课后习题回顾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第四步,尝试分析文章的情感以及主旨,看看文章主要表达的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边引导,一边为学生示范,帮助学生尽快熟悉预习的流程以及方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好的方法能够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预习收益。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为后续的文本学习奠定基础。
四、规范步骤,提升预习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步骤。有的学生喜欢从“读”入手,有的学生喜欢梳理生字词,而有的学生喜欢选择从课后习题切入。尽管课前预习没有一定之规,但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教师依然需要引导学生、规范学生的预习步骤,让学生能够遵循一定的预习规范展开预习。只有在科学的步骤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预习习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预习步骤:(1)收集有关西湖的景点资料、苏轼的人物生平,看看诗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2)收集和西湖相关的名诗、名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林升《题临安邸》等;(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梳理诗歌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争取做到读通、读顺、读正确;(4)利用工具书查阅古诗中的字词含义,梳理诗句的大意,做好相应的批注,写一写自己阅读这首诗的感受;(5)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6)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歌内容。在这样清晰的预习步骤下,大幅度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预习步骤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尚处于发展中,阅读经验尚不完备,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规范预习步骤,让学生养成科学的预习习惯,就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总之,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核心环节。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强化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目标,为学生设计科学的预习方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规范学生的预习步骤,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