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型思维的科学建构
2019-01-1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童晓花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童晓花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思维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长型思维,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固定的思维模式。所谓成长型思维,是指除去先天的能力之外,还在后天通过不断地理论实践与学习进行能力上的积累与成长。在遇到挫折时,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并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会咬牙坚持并且相信通过努力可以不断地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新的能力。这样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能力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与之相对应的固定思维则更多地包含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面对挫折的抵抗能力要弱得多。那么在区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变化之后,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导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发展的学生进行健康思维的培养呢?
一、在遇到思维阻碍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在基础知识方面,由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点编排通常是步步深入,由简到难的,这一过程也是螺旋式上升与学生逐步积累与成长的过程。因此,老师应该在学生进步的过程中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巧妙的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阶段能有更大的收获。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的课堂设计为例,在学习了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对于加、减、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和方法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即先乘除,后加减,在进行带有括号的算式运算时则应该先进行括号内的式子的运算,以括号为整体进行括号之间的运算,例如80÷40=2,而78+80÷2=118。但是在进行更深一步的对称类型的式子计算时,例如3×5+5×17或者20÷2+120÷12这类式子中,学生往往会陷入到计算的固定思维模式中,认为乘法与除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首先进行计算,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但不利于对当前习题的解答,也对之后进行一些便捷计算方法的知识点教学时造成知识吸收的阻碍。那么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巧妙地举出一些针对性的习题,从而让学生在错误中意识到解题思维上的问题。在计算30+64÷8+25时,学生受固定思维的影响往往将30+64与8+25先进行计算,再让两个加法的和进行除法运算得出最后的答案,并且由于最终的答案并不是整数,许多学生没有跳脱出固定思维的局限,而是花更多的时间进行错误的计算,既花了大量的时间,又没有算出正确的答案,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往往在这类花了大量时间精力但是又没有成效的习题中迷失自己,丧失学习的自信与兴趣,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那么,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固定思维所犯的严重错误并且进行及时的思维调整与改正。
师:在进行这道题的运算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式子中的运算符号,大家知道式子中一共有几种运算吗?
生:有加号和除号,所以一共有两种运算。
师:那么根据我们之学到的混合运算的规则,在进行有加法又有除法的运算中,我们的计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应该先进行除法的计算,再进行加法的计算。
师:那同学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出在哪里了吗?
生: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式子看作是对称的结构,先计算两边的加法,而没有考虑到整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导致运算步骤错误,得出了错误的答案。
师:大家在进行审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当前的题目,而不要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导致审题过程的主观化与错误,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将题目算得又对又快。
二、在拓展变通练习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虽然在老师的教学之下,学生对基础的知识点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掌握,并且也可以在应对一些题型时有较好的解决,但是在遇到一些新题型的时候往往会慌了手脚,很难在短时间内对题目有准确的分析,也很难有信心将题目进行解答。但是新的题目往往只是在思维模式上有了一些调整,只需要学生进行一些灵活的思维调整就可以将题目做出,学生在新题目面前缺少的往往是自信与变通力。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提前让学生接触到这些新的题型,进行基础知识之外的扩展。
例如在进行图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在掌握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的简单图形面积计算后,往往可以将一些简单图案的摆放的面积计算出来,而对于一些切割的图形却缺少计算的经验。那么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知识扩展,将新的图形组合方式进行习题的设计,让学生计算其面积。但是学生并不能按照固定的思维进行计算,而是需要将补切面积运用得更加熟练,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图形摆放的能动性设计与调整,提升计算速度与准确率。
三、在链接问题困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
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由于胆怯不知从何下手而导致失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通过将大问题切分为小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与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在问题的链接中不断进行小问题的解决,增强自信心与解题能力,从而将大问题进行有步骤有逻辑性的解决。
例如在进行表面积计算的思考题讲解时,“将长方体切割为正方体后,其表面积的变化是怎样的?”在面对这一题目时,由于涉及到两个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一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往往会陷入到无法理解题目要求的困局之中,无从下手。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教学生如何先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长方体,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将长方体进行切割,并且将切割的部分画到其他位置,组成一个新的正方体,从而实现对题目的掌握。之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正方体与长方体边长的比较与表面积的增加部分与减少部分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就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进行最后的答案计算。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表面积的计算,增强学生的空间图形想象能力,更好更快地解答题目,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对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对教学目标的预设,引导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一核心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网络的梳理与建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的指导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促进老师进行更加连贯且流畅的课堂教学设计,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除此之外,学生在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探索数学中隐藏的奥秘,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综上所述,老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将促进学生在遇到挑战时以更加饱满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因此身处一线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将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树立为长期的目标。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事情,在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