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观,让学生从“原点”走向“生长”
——小学数学教法与学法探微
2019-01-11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中心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何桥镇中心小学 张 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应立足于学生的视角深入钻研数学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真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尚处于形象化思维的阶段,数学知识又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借助直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知识,获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灵活运用教具,帮助理解算理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但是低年级的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为了真正帮助学生夯实这部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高效计算题目,最为主要的就是要让他们理解算理,探究算法,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数字计算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借助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摆小棒就是一个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化的教学效果,能够引导学生做到手脑并用,促进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部编版小学数学“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对于“8+6=?”这个题目,就可以借助小棒这个教具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拿出8 根小棒摆成一行,再在下面用6 根小棒摆成一行,之后引入“凑十法”这个计算技巧,问学生:“8 根小棒还差几根小棒能够凑到10 根?如果从下面那行拿走相应的数量的小棒,还剩下几根了?两行小棒一共有多少根,你能一眼看出来吗?”这样学生就开始分组动手操作起来,明白了8+2=10,6-2=4,所以8+6=14。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摆小棒这个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建构问题模型
生活化的内容会让学生感觉很熟悉,如果将其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显得非常直观生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没有建立起全面的认知结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建构问题模型,这样学生会在直观化的情境中更好地体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更为轻松高效地学习知识。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教学中,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实物,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如:“一个小礼盒的外包装盒是一个长方体,测量发现长12 厘米,宽8 厘米,高5 厘米。如果想要用漂亮的包装纸将6 个同样大小的礼盒都包装到一起,需要用多少包装纸?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这个问题就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这时可以指导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多种包装方法,最后比较分析得到最节省包装纸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就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解决生活实教师可以通过看谁的反应更快,折叠得更准确,就能判断出谁对分数知识掌握得最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又比如fffff6,学生的就会出现很多种折叠形式,比如千纸鹤、对角线和四边形折叠等。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游戏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了解分数的内涵和定理,通过游戏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四、游戏动作
学生总是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腻烦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持续创新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打开思维,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比如,教授“混合运算”的时候,学生肯定已经对运算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导入的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比如“数字帽子”的游戏,就是利用废旧报纸做成护士的帽子,并在每个帽子上填写数字,戴在学生的头上,教师提出计算公式“3+2”,戴着数字5 的帽子的学生就要往前一步站出来,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提醒,游戏的有趣性和娱乐性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方法。
游戏导入、游戏扮演、动手操作和游戏动作都可以加入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的喜闻乐见的游戏,将数学知识具象地教给学生,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的知识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定制化地插入教学游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课堂,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