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9-01-1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小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中小学 孙 伟
小学是一名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探索、学习能力的提升,应当提高课堂效率,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用,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为主要目标,让他们初步形成数学的理性思维方式,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为了方便教授学生,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将知识分割成不同的板块。小学数学包括几大部分,然而每个部分之间其实并非孤立,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成一个整体。分割学习虽然可以细化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每一个小模块的理解和掌握,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缺乏知识体系框架,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宏观掌控,在处理综合题型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整合各部分知识,综合运用,而且若是形成分割学习的习惯,还会影响学生日后的进步与提升。另外,低年级学生心智不成熟,表达能力有限,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等都存在一定问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过于关注分数,不重视学生能力上的欠缺,不能带领他们弥补自身漏洞,提升数学素养。
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具体方法
1.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表述不清晰的问题,在量词的使用上也频频闹出笑话,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启蒙阶段,应当注重训练学生用语的规范性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用语的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将内心想法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读题能力,能够从题干中找到关键的数学关系,能够在题目不太直观、存在隐含条件的情况下发掘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正确解答问题。
2.基于整体观的教学框架
书有目录,人们在翻阅书籍查询资料之前往往会先打开书籍目录,快速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知识框架就像书的目录,学生应当对于自己所学知识有宏观把控,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框架,这样才能深刻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自己学得不够好的环节,了解自己需要加以改善的部分,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在心中建立起这样的知识框架,对于自身所学能够做到了如指掌,则对于自己的强项和薄弱之处便能有着深刻的了解,从而进行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遇到综合性问题时也能从容不迫地进行解决。
3.通过类比学习,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
类比的先决条件是找到不同物体的相似点,再进行整合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迅速在脑海中查找与其具有相似属性的已学知识,并将二者放在一起钻研,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的效果,另外还能使新知识的学习更为轻松。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对于学过的知识加深掌握,在学习新内容时能立刻将二者结合。采用类比法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和自己所学内容结合到一起,从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综合题型简化计算
大多数学生在遇到要求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时都可以套用公式解答题目,但很少有学生能将“简化计算”作为一种数学思维,内化于心,应用到所有题目中,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性,这是因为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够明确,平时做题时很难想起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哪怕在学完该学期全部课程后,也需要进行专项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综合题型的简化计算方法,这便是忽略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整合知识的能力,遇到复杂问题很难应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起简化计算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加法时,形如“34+17+23+8+6+32=?”的式子,可根据加法中改变数字位置和计算顺序结果不变的规律,将34 与6,17 与23,8 与32 两两结合,得到原式=(34+6)+(17+23)+(8+32)=40+40+40=120。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素质教育并非一味减负玩乐,甚至荒废主业,而是应当通过科学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综合型人才,以便适应社会对于人才愈发严格的需求。小学低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