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爱心场效应”改变学生交流困难的策略实践

2019-01-1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高桥小学祝国平

小学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爱心交流心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高桥小学 祝国平

一、学生交流困难的现象分析及理性思考

(一)交流困难现象与分析

案例一:“老师,你们班的黄××在哪?你看看,他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把我们班的一个孩子的《语文课堂作业本》画成这个样子,撕得一塌糊涂。”社团活动结束了,数学思维班的余老师手里拿着一本作业本,气冲冲地走进我们教室。我一看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一股怒气立刻从心底里冒起。作业本上每一页用铅笔画得一塌糊涂,整本本子“拦腰”撕开。透过窗户,看到了若无其事正笑嘻嘻玩得开心的黄××。我把他叫进来,仔细询问,黄××说是觉得无聊,就开始又画又撕……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现象在班里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家庭亲子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疏于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照顾。而隔代教育,宠爱有余,引导不足,往往造就了孩子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很多偏差。有的家长,虽然和孩子也交流,但因为观念上的错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只要分数不理想,就责骂和惩罚,就如上述案例中的黄××,由于调皮,爸爸说每天都要打一顿,更加造成了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案例二:接连两天,我发现放奖品的柜子的门虚掩着,觉得不太对劲,打开柜子拿出纸箱一看,天哪!二十多把尺子只剩一把。于是,把全班孩子叫进教室,询问有没看见过谁拿过老师的奖品。马上有二十多个孩子站起来,嘴里说着两个孩子的名字:“孙××,周××……”孙××的同桌查看了他的抽屉和书包,他却马上大叫起来:“我只拿了两把,我只拿了两把,其他的我不知道。”孙××扯着嗓子,歪着头大声嚷嚷着,在“人证物证”面前,仍不肯承认。电话约来家长,家长居然没有责怪孩子,反而对老师说:“孩子只是胆子大而已,不是偷。老师的奖品放在那里对孩子是诱惑。”

一些家长言之凿凿,崇尚宽松自由的家庭育儿观念,以至于对孩子所做的一些错事,总是找出种种理由为其开脱。殊不知,孩子自控能力差,陋习一旦养成,想要改变,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

这类孩子往往还是班里学习上的困难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经常拖欠作业,所以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慢慢就对他们产生了偏见,挖苦、讽刺、找家长告状,就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于是就这样自暴自弃。

(二)交流困难现象的理性思考

当下的青少年处于社会转型与多元化发展时期,其心理健康指数往往受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社会技能的获得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挑战。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先决条件就是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当师生之间达到交流和沟通,教师的教育要求就能真正被学生内化和吸收;当生生之间达到交流与沟通,学生就能体谅同学、帮助同学;当家长和孩子之间达到交流与沟通,就能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因此,为了努力改变现状,为了孩子能走出学习、生活的灰色心理,笔者认为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采用合适的沟通手段,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为此,笔者提出了“爱心效应场”的设想,试图以美国心理学家伯恩的交往分析理论为基础,以适合小学中高段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为活动,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开展师生、生生交流活动,用“爱”作为基石,用“真诚”作联系载体,引导学生与人真诚交流,朝着健康、乐观、自信而迈进。

二、“爱心效应场”的设计与操作

(一)创设环境——学生乐于交流的先决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其从小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要学生乐于交流,首先必须创设一种师生、生生互融的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地交流,健康地成长。

1.栽下心情树—— 学会自我调节。积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克服困难。可见,帮助学生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才能使他们充满前进的动力。那么,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绪反应,才能有的放矢,协助学生调整。

案例三:上完心理辅导课《我的情绪我做主》之后,我随即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栽下了一棵“心情树”,树上挂着学生们自己设计的代表心情好坏的四种颜色的卡片。红色为高兴,绿色为平静,蓝色为伤心,黑色为愤怒。今天谁的心情如何,一目了然……

好几天,我发现一个孩子的卡片都是黑色的,知道一定出了什么事,就找了时间和她聊天,才知道受了同桌的欺负。她是文文弱弱的一个小女孩,同桌是个调皮的男生,经常抢她的橡皮、铅笔之类的学习用品,还威胁她不准告诉老师和家长。于是,我找来她的同桌,晓之以理教育他,这样做给同学带来了伤害,最终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行为是错误的,并真诚地向同桌道歉,保证下不为例了。第二天,我发现小女孩的卡片已经换成了红色了,知道两人已“化干戈为玉帛”了。

以“心情树”为载体,增进师生之间内在情感的交流,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策略利于每一位学生袒露自己的心理世界。

2.筑起“爱心屋”——用爱触动心弦。真情,是感染童心的催化剂;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无数的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们,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又聋又哑的海伦成才了,这是爱心为世界创造的一个奇迹。当你付出爱心时,收获的是更多的回报。

案例四:新学期一开学,我和学校领导商量,借用学校心理辅导室,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中午,叫几个学生到“爱心屋”里聊聊天,在说话的时候,老师微笑地倾听,始终把自己放在旁听者的位子上,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在“爱心屋”里,我知道了从小父母离异的小洁这几天伤心的原因,是亲爱的奶奶出了车祸。于是,我安慰开导小洁,并主动联系小洁爸爸,放学后,陪她做好作业,再送她回家。在“爱心屋”里,我也知道了男孩子们最迷恋的玩具,女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爱心屋,让我分享了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了学生的一些心理动态,找到了很多教育契机。

3.谱写心语曲——架起沟通桥梁。学生的向师性让我们明白,不管多么不受注意的学生,他们的内心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重视与帮助,心理日记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渴望,触及了他们的内在精神需要,既能够使他们的烦恼得到解决,又可以帮助他们保守秘密。

心理日记每位学生都有一本,可以即写即交,教师第二天把写好答复的日记本交还给学生。心语日记本的优点:第一,教师在校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学生单独进行沟通,写在日记本上,就可以拿回家,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回复;第二,一些当面难于启齿的话可以在日记本上表述;第三,便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便于及时疏通和指导。

案例五:小男生杨杨,向同学借双面胶,就因为同学不借,便郁郁不乐,常常一人在楼梯口发呆,怨恨自己无用,觉得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读了他的心理日记本,意识到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我耐心地给他回复,当面和颜悦色和他聊,并把那位不肯借双面胶的同学找来,问清楚原因。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杨杨释怀了,开心地笑了。那位同学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会给同学带来这么大的心理压力,也意识到自己以后说话做事要顾及别人的感受。

心理日记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了解了学生们的心理、想法,便于及时疏导出现的心理压力。

(二)提供机会——学生乐于交流的爱心纽带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的能力、特点、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的亮点闪闪发光,让他们的交流变得轻松、有效。

1.创设平台,亮出风采。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把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会互相分工合作,自己找相关的老师做好活动准备工作,搞的活动更有新意,更有创见。

案例六:每年的“庆六一”活动中有个重头戏,那就是校园小超市。各班都搞起了自卖小超市,商品是学生用过的小玩具,看过的课外书等,学生们标好价格。我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定好超市名称,做好广告宣传牌,推荐一名经理,四位销售员,一名安保人员。另外的学生随意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小超市开放的时间里,校园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大家以空前的热情参与着,各班的超市前围满了人,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嬉笑声……整个校园沸腾着,快乐着。

在参与活动中,学生们体验到乐趣,内心心理需求得以满足,从而激励自己积极向上,形成良性上升态势。我们所做的就是让这种良性循环周而复始,在师生互动中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完善。

2.借助管理,完善自我。雅斯内贝尔曾经说过,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压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的外在压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有让目标的实现成为集体成员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才能由他律变为自律。

案例七:由中队委提议,全班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光荣地佩戴中队委员标志,担任中队委员一周,这一周里要竭诚为大家服务。决议开始实行,学生们热情高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课堂上窃窃私语的人少了,课间的追逐打闹、大声尖叫不见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手臂上光荣地佩戴上中队委员标志,尽心尽责地履行着中队委员的职责。

因此,每一个学生所要获得的正确认识只有在获得肯定的情绪体验之后才会被纳入个人的观念体系,转化为信念。在交流中,学生体验到参加活动的乐趣,进一步完善自我心理品质。

3.展示才艺,放飞个性。了解自己长处的学生,便会在某一方面拥有一份自信,并在这一方面走在别人的前面。给学生一个舞台,显示他们个性的一面,让自信的双翼伴随他们起飞。作为教师应该拿着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放大,再放大。同时努力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每周的班队课,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佳阵地。

案例八:小妍的妈妈,给我发过这样一个微信:老师,你的鼓励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小妍今天能变得这么大方,是我所想不到的,真诚地感谢您。的确,当初一个一开口说话就脸红的孩子,一叫她名字就局促不安的女孩,今天已经能落落大方地给大家讲长达5分钟的故事了。

正如杜威所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强烈。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平台上大展身手;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我们的教师也收获了一份学生回报的爱。

(三)培养习惯——学生乐于交流的重要保证

记得有那么一句话: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确实,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1.敢于否定,不迷信。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得到迅速发展,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还学生对老师说“不”的权利,平等地与学生展开自由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养成勇于表现自我、与人沟通的习惯。

案例九:开学初,考虑到学校取消了课间奶的征订,提议让孩子们拿水果来在大课间活动结束的时候吃。谁知,才过了两周,问题接踵而来,偷吃、攀比、乱丢……于是,我严肃地在课堂上宣布:即日起不准带水果来校。当时教室里静悄悄的……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提议说:“老师,你不是说每天要吃新鲜的水果吗?我们一整天不吃水果会对身体成长不利的。只要你继续允许我们带水果,你说的问题我们都会改正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通过大家的决定,试行一周,能改掉缺点,就继续带水果来校。一周结束了,学生们言出必行,上述问题不再出现,于是每天的水果餐时间一到,学生们纷纷相互分享新鲜的水果。

2.大胆评价、不盲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评价,此时,多给学生创设一些评价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多检查自己,少要求别人,对于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正确与人交流大有益处。

(1)评价自我。每月发下一张自我评价表(以优点为主),由学生对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进行评价。这当中,学生对自己的优点有所夸大,但我从不指责。我相信,学生会朝着自己所期望的自我,健康地发展。

案例十: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发现小徐同学特有孝心。妈妈下班回来,他沏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周末早上,他悄悄地起床,烧好粥,买好油条、面包。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大表扬他,并评他为孝道礼仪之星。他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小眼睛亮亮的。其实他也是一个挺让人操心的孩子,身上有不少不良的习惯。我以他的孝心为契机,抓住机会表扬他,耐心地接受他的反复,充分利用正强化法,在他有好的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表扬。还反复帮他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体会到被人欺负的心情,终于,他缓慢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自控能力。

(2)评价老师。由过去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到现在的学生评价教师,这是一个全新的转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真正内涵,也使学生真切地看到教师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缺点的,是如何用毅力克服自身的不足的。这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一次,学生们评价我,有时候品德与社会课上得不够生动,吸引不了大家。这无疑给我敲响了警钟,此后,我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课前准备充分,精心设计,学生们兴趣盎然。

同时,我们又争取家长们的理解、支持、相互协作,以产生合力,作用于学生的交流能力的提升,以不断促使学生交流能力的优化。

三、学生交流困难突破后的正向效应

(一)学生逐渐形成了“健康型”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教育的一切要求都是通过主体转化,内化为他们的认识、能力、品质,才能达到最终目的。通过创设情境、培养习惯、争取合力,在互动中增进交流,使学生通过他助达到自助。

(二)班级逐渐建立了“民主型”的管理体制

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日”、心语日记本等途径的交流与沟通,激发班级管理的金点子,提高了班级管理的能力,使班级的管理逐渐由传统型向民主型转化。班级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机构、教师集体指导机构组成的新型大家庭。

(三)师生逐步建立了“朋友型”的融洽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用蹲下去,把评价权让给学生等途径,使学生在由爱和尊重创设的场效应中,通过齐栽“心情树”、师生“共筑爱心屋”等活动的互动,使师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促进与完善,前面取得成绩不过是初见成效,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更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等待我们持之以恒地摸索与提升。

猜你喜欢

爱心交流心理
如此交流,太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