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
2019-01-1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黄子群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黄子群
小学音乐体态律动,主要通过游戏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十分稚嫩,没有一定的领会音乐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体态律动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另外,音乐课堂是以合作探究为主体的教学,需要体态律动方式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友好互动与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音乐教学的效率也能适度地得到提高。
一、体态律动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生活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没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不会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不会集中精神,注意力不在音乐学习中,无论教师如何积极引导,都可能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音乐课堂,是难以实现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采用体态律动的方式,使其发挥出律动的优势,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才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音乐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在音乐课堂中快乐地学习。
2.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想象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活跃的思维与想象力。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甚至严重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发散。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想象能力。因为在音乐互动中,学生能运用身体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心灵深处积累与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当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提供帮助,描绘对高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表演出他们脑海中的高音。
3.培养学生的表演力。音乐教师要应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运用身体节奏,感受事物的差异性,学生会逐渐根据音乐节奏,来展示自己积累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表演能力。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粉刷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唱歌,边根据对歌曲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做出相应的动作,如下蹲、拍手以及跳跃等动作。学生充分理解了音乐节奏以及旋律特征后,针对不同的音符,能做出不同的动作。另一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学会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如在听到快乐的音乐时,学生能表达出愉悦的心情;听到悲伤的音乐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难过的情绪。通过建立的音乐节奏感以及情绪表达,学生就能进一步发挥出体态律动的优势点,不断增强反应能力。
4.增强知识的形象性。小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渴望心理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认知,基本在感性学习层面。由于受到抽象概念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整合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时,没有充分的把握能力。这在学习音乐感知上是非常明显的。由于音乐曲目众多,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细化区分,即不能从听觉领会到音乐内涵。要领会音乐内涵,必须要通过相应的逻辑思维运作。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体态律动方式,就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一项音乐学习任务。因为教师可以从基础的区分各级音阶音符入手,应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把“do、rui、mi……”等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让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明显。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体态律动表现节奏。节奏永远存在于音乐中,因此可以具体分析音乐曲目的节奏特征。如作曲家会在各种愉悦以及庄重的氛围中,应用到快或者慢的节奏,来充分展现快乐以及忧伤的心情。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音乐节奏,让他们采用正确的体态律动方式,追随着音乐的节奏,从内心深处感受音乐曲目的流畅性。如在指导学习《伏尔加纤夫曲》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步态,深度刻画出乐曲的内涵。通过实践性的体态律动,学生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进行大幅度的动作演示;相反,就进行较小幅度的动作演示。
2.体态律动体现音调。多变的节奏会最大限度地展现出音乐的丰富变化,这也是结合高低起伏的音调来应用体态律动的最大优势。因此,教师在展示音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应用体态律动。如教师在展现节拍“3/3”乐曲中,表现弱拍时,就可以只用一只手来展现音调感;而对于强拍,就可以用两只手来展现强拍。向上拍手或者向下拍手过程中,就能展现出肢体的音调感。
3.体态律动引领欣赏。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音乐欣赏就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由于学生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并不是很高,明显会限制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导致他们不能从内心深处充分感受鲜明的乐感,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中蕴含的内容。面对这种不利的音乐学习情况,教师势必要及时应用体态律动,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开展丰富的体态律动,引领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通过引导学生身体姿势的摆动,让他们从身体伸展中进一步表现音乐的美感。如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身体上倾,进行高音的学习;而对于中音阶段,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身体回正动作,引导他们把手放置在胸前,这样就能展现出身体律动的美感;针对低音,学生可以通过身体向前方式进行身体律动,随着乐曲中的曲调高低来展开动作。如结合乐曲《梁祝》,教师进行指导乐曲教学。通过不间断的乐曲教学,或者乐曲播放过程中,学生结合音调高低程度,来完成相应节奏变换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节奏学习,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高低变化,有利于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相关的体态律动,学生会激发自我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音乐课堂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如应用律动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刻意识到音乐律动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将体态律动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等。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新课标要求,秉持适度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好音乐教学时间,同时精准掌握学生的实际乐感学习情况,提升相应的音乐学习自由度,让体态律动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