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让语文课堂丰盈起来
2019-01-11江苏省徐州市后姚小学吴春艳
江苏省徐州市后姚小学 吴春艳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语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语文启蒙时期,其教学重心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有待提升,仅通过课文教学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致,也会增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将语文和生活相连接,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留意生活,增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尚处于知识储备阶段,其理解能力不能单单依靠课堂教学进行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让课文中的人物走到学生生活中去,缩短学生与文学的时空距离。与此同时,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生活的观察可能过于表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进行相关的联想引导。例如,《燕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文章写作手法也相对生动,用精简明快又不失文学性的语言将燕子轻快的飞行姿态描述得淋漓尽致,其言语中所表达的感情极其具有感染力,可让读者轻易地理解到其对于燕子的喜爱,是一篇十分具有教学意义的文章。对此,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回忆生活,在哪些场景见过燕子,想象自己是一只燕子,在风雨中飞翔,体会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也可感受春风细雨的温柔。由于《燕子》中有赶集的相关描述,教师也可结合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联想,从而可更好地理解“赶集”这个名词。比如,赶集一般是什么时候去?一般和谁去?为什么要把这种活动定义为赶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进行最后的总结,让学生对春天进行描述,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日后能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二、营造氛围,教学方式展现生活特色
课堂氛围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教师应当尽量让课堂氛围趋于生活化,建立活跃的交流氛围,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观点的讲述与交流。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让除表演外的学生作为旁观者。在此过程中,角色扮演者能更好地理解角色情感,也能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课文。而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可针对角色进行辩论赛,支持羊的为正方,支持狼的为反方。在这个过程中,角色扮演者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而辩论者在辩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不一样的心得体会。与此同时,教师也可让课堂成为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桥梁,让学生理解文学来源于生活。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关于摄影的故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工具拍摄生活中最吸引自己的景色,可以是街边的一朵小花,也可以是天边的一朵云,亦或是黑夜的一抹月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到摄影师对生活的热爱,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让学生根据课文做一些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可行之有效地创建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分析每个角色、每个人物,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能让教学方式更具生活特色。
三、链接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针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为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最大限度地进行课文场景的还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能将生活中的感受融入于课文教学当中。如《菜园里》这篇文章农园气息较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家里带一些与农园相关的物品,如蔬菜水果、农作工具等。让学生参与文学构建,可较好地让生活成为学习的素材,将语文与生活链接起来,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也可让学生化身农民去体验菜园种植的乐趣,如果菜园里出现病虫害要怎么解决,如果蔬菜长势不好要怎么办?在日常买菜的时候要怎么辨别蔬菜水果的质量等等。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意义可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链接生活,可让文学走入生活,增加文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应对问题能力。
四、拓展生活,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教学
生活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教学的素材。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相关拓展,让生活成为文学的延伸,让文学成为生活的引导。比如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图书馆进行相关阅读,从资料中找寻答案。如果资料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可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分批次地进行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对于文学写作的历史背景不能理解,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博物馆感受历史气息。如果学生对于爱国情感不能感同身受,教师可带学生参观烈士墓地,让学生亲眼见证今日之中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的。生活中有很多教学资源,教师可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表达了对文明陨灭的惋惜,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教师可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预习,也可找一些视频资料在课上进行分享。与此同时,教师也可设立图书交流会,在教室中安置一个书架,学生可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上面,时不时地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其不仅是升学的工具,也是发现生活的纽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也在于此,能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从而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载体,也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五、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学习语文时,其眼光不应被局限于单科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教师也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建立校内外的联系,让语文走进数学教学,让语文走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也可将语文教学拓展至社会空间,让学生在时代大背景下分析语文学科。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中讲述了较为宏观的世界观,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注重环保,并了解相关环保知识。在网络条件相对发达的21世纪,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工业化严重的区域以及环境优良的农村,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对社会建立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不同情况的对比,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在教学与生活琐事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时也可采用此类方法。如《微笑》这篇文章讲述了微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进行“自己在什么情况会微笑?当你看到别人微笑时,自己的心情如何?你希望别人什么时候对你微笑?”等相关问题的思索。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并不是呆板的文学背诵、生词教学的过程。生活和文学联系紧密,语文教学空间应当等于生活空间与学生思维空间的总和。
综合上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乐趣。对此,广大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引导者,也是生活的发现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时代的优势来开展生活化教学,打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