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2019-01-11沧县兴济中学董祥英
■ 沧县兴济中学 董祥英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全面实施,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的同时,原有课程计划下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的状况将被改变。在初中实行学分制探索,有助于实现初中、高中的紧密衔接,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基于学习领域的、多样化和具有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缘起
我校对评价领域进行改革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是原有的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然而,传统的成绩报告单注重的是各科的考试考查成绩,升学只看六门会考总分,学生的道德品行也只能从教师的评语中得到反映。因此,传统的评价制度造成了不少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了重智轻德、重主课轻副课的思想。此外,依照百分制、等级制排名次和评优劣的评价方法,受到激励的只是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可能因此产生挫败感,困难学生更可能由此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是学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客观需要。现阶段,我们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整合为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其中,拓展型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个性差异选择不同内容的课程,难以用统一的试卷和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需要建立适应不同学生的共同标准。而探究型课程是以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课程形式,也很难用原有的统一评价模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名学生分别进行评价。在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中,我校已进行了分层课堂教学、课后分层布置作业探索。为了实现多元评价的有效整合,学校的评价改革实验应运而生。
实施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改革的举措
学分制管理是欧美等国在19世纪开始试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它是建立在选课制基础上的学籍管理制度,打破了学年制的局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提前或延长完成学业。这种灵活的学制很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至今仍盛行不衰。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学分制评价与管理的方法,目前在普通高等学校已经普遍实行。国内中学领域尝试学分制评价与管理探索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大同中学于1994年率先进行试验,哈尔滨、武汉、南京等地的部分高中随后相继进行学分制试验。其实,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与学分制的量化评价方式很类似。
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学分制管理与认定领导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分制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我们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校长任组长、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共同参加的学分制试验管理与评价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包括:制定总体实施计划,完善面向教师、家长、学生的不同宣讲内容;督促教导处和骨干教师制定评分细则;核定学生各阶段的学时学分和奖励学分;规范学分公布流程。
制定学分制评价方案,细化评分细则。我校制定的学分制评价方案包括学时学分评价和奖励学分评价两部分。其中,学时学分以学校整合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为依据,学生完成规定课时且成绩合格便能得到相应的学分。例如,英语每周4课时,即4个学分;音乐课及歌唱社团活动每周共4课时,也是4个学分;物理虽是会考学科但每周只有3课时,也只有3个学分。这就实现了主课与副课同等对待,遏制了重主轻副的不良现象。另外,学生参加班级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均有学分。
学生当选“三好学生”有奖励,评为各项优秀分子有奖励,学期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也有奖励。这一措施有利于扩大激励面,调动各层次学生求上进、争优秀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在基础学科、文体、科技等县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学校将按不同级别和等第,奖励不同的学分。在学校自主设置的英语、绘画、音乐等级认证中达标的学生,也会获得奖励学分。
积极宣传,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学分制试验是评价领域的改革,它对于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克服百分制、等级制评价体系的弊端,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意义重大。只有把这些道理向全体教师讲深讲透,教师们才乐意试验,勇于克服试验工作中的困难,并积极提建议、想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向学生、家长做宣传工作,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我校就如何认定学生应得的学分,如何开展自评、互评等工作中的细节问题作了规划和落实。在对首轮试点的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又把首轮试点年级成功的经验与工作中的问题在下一轮试验中进行介绍、分析,使得试验工作一轮比一轮做得好。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比任何一位教师和班主任都大。所以,积极向家长宣传学分制改革的价值意义,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故而,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进行宜传,使家长理解升学只是近期目标,终身发展才是长远目标,不能为了近期目标而影响长远目标的达成。
对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改革的反思
在实施初中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改革中我们发现,学困生转化效果明显,他们在看到进步、看到成绩之后,重拾信心;优秀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克服自满情绪;广大教师也逐渐打消了“一改就乱”的顾虑,坚定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与此同时,我校的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缺少定性分析;难以反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视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馈矫正和纵向对照;师生、家校缺少语言上的交流互动;评价的激励面虽然比过去扩大了许多,但是仍未达到对全体学生的激励作用。这需要我们在广泛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正在面临的困境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措施,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