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学科发展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2019-01-11万妮妮江苏沭阳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万妮妮 (江苏沭阳县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发展性评价是基于学生活动行为与过程的价值判断,评价的实施将从多元化、多样化视角审视与评估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理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向以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及行为进行综合评估,进而构建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
一、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
尽管我国的课程改革目标提出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化,评价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当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仍然依赖成绩检测,即重视“知”的获得,忽视学生“行”的表现;评价内容多以理论观点的形式进行阐述,对大部分学生,尤其对成绩偏中下的学生造成消极影响;而在教师评价观念或行为的培训中,很少关注综合性活动及跨学科融合的评价渗透,造成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依然走不出模糊的怪圈,很难对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起推动作用。
鉴于此,建立动态而开放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确保基础一般的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前者主要检测学生的美术学习成果,而后者主要为学生学业过程及成绩评价提供基本的条件保障;其次,建立动态与开放性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唯学习成绩评价内容和狭隘的评价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采用知识和行为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提供发展性评价的指标条件;再次,应丰富评价内容,建构多元主体评价结构,实现应试评价向多元主体评价转换,吸收包括美术教师、学习同伴、跨学科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群体等评价主体,旨在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行”的效果监测,进一步优化发展性评价指标。
二、开展基于个性审美差异的多元化美育学习评价
无论是动态的评价体系还是开放的评价体系,在改变美术教学评价模式,打破单一评价方法和固封的评价内容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却无法解决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审美还是艺术知识的感知,个体之间的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个差异必将对美术的实践教学产生影响:一是对美术的感知各有不同,如对某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感兴趣或愿意接受,多数学生还是对某类或少数的作品表现形式产生较强的审美体验;二是学生对美术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表现存在差异,如,有些学生在对自然美或生活美感知与表达时,往往喜欢用已知的表现形式或自己创造作品来进行表达,而另一些学生则善于用一些更激进的流派艺术形式来表达。
正是由于学生美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美术教学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行为的评价都要考虑多元、多样的元素,我们可以借鉴“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的结构来完善美术学科教学的评价体系。基础指标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美术学习中知识掌握能力、审美意识及鉴赏能力;学业指标则重点考查学生美术学习的参与程度及完成学业的质量;发展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突出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灵美。以上三种类型的评价权重分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在评价运用时尽可能做到平衡处理,以使个性化差异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艺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自然成为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美术理应为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创造力的形成提供有效刺激。具体到美术教学评价上,教师应把学习评价与配套机制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美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对美育的理解,在实践中提供具有强烈精神刺激的评价模式,如,激励学生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增加这方面学业成绩评价比重,对于有明显创新意识和实践行为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等。当然,这样的评价要注意个体之间的平衡,防止因评价的失衡造成部分学生压力增大而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人”,而美育正是塑造人的美的灵魂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必须重视评价对促进人发展的作用,以美育理念为指导,建构一个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作为美术教育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