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2019-01-11张爱民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店埠学区城关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34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分母乘法

张爱民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店埠学区城关小学)

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在共同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体,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互相启发。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学习共同体”优势,教师需要关注学生需求,创设趣味学习情境,开发学生数学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共同体”中愉快成长。

一、以挑战性话题来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共同体”中,知识的学习不是某个学生的事,是每个学生共同合作参与、互促互助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在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挑战性话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意趣,增强数学课堂吸引力,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鼓励学生从交流、对话、分享中解决问题。在学习“加、减、乘、除”时,对乘法的运算,可以从加法运算中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探究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如“3×5”“5×3”是一样的;对于“3×5”,可以看作是“3 个 5相加”,也可以看作“5 个3 相加”。由此来看,对于米老鼠前进了多少格,既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乘法?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从结果上,加法与乘法具有相同的结果,用乘法要比用加法更简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所有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呢?然后,再想象一下,什么时候加法可以写出乘法算式?最后,请同学们思考:当加数不同时,是否只能用加法?如此,通过不断增加问题难度,将学生看作“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思考”“会辨析”,让学生从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中,逐渐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二、以自主性活动来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其形式多样,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去体验数学,并从学生交流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直接导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对该题的不同解法。之后,以四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说明理由;最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法,比较哪种解法更易懂、易用。有学生认为,对可以通过先通分,让分数变成同分母形式,便于快速计算;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将分数转换为小数,便于计算。根据学生的不同解法,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探寻不同解法的优秀品质。对于通分后求解法,为什么要通分?根据之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于异分母分数,在进行加减计算时,无法直接加减,需要对分母进行通分,变成同分母。对于转换成小数法,如果一个分数,无法直接转换成小数,又该如何解决?由此,在面对数学问题时,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具体的数学任务,展开讨论,运用不同解法去探究问题,自主探索与互动协作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数学体验中认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三、引入学习单方式来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单的运用,要围绕学生年段、教学知识点来灵活设置,便于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导出数学《九章算术》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关于体积计算的方法。在书中,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体积计算方法为“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也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由此提问学生:该段文字,对长方体的描述有何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个面?古代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与现代计算方法一样吗?显然,通过设置“问题单”,让学生以分组方式讨论和解决上述问题。从题中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底面积指的是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可以利用“长×宽”得到;对于长方体的六个面,每个面都可以做底面;古代数学求长方体体积,其方法为“底面积×高”,与现代所用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由此,在“学习共同体”下,对数学知识的求解,便于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增进探索与理解,从互补、互助中实现全面提升。

总之,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是增进师生、生生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分母乘法
算乘法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