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师的使命:为立人而全心奋斗
2019-01-11王俊杰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王俊杰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在当下语境中,学校教育自然无法绕开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对升学的需求,但更应指向无数孩子组成的国家、民族的长远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不会学习的“答题机器”,更不是只会享受、不懂创造的“颓废一代”。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真做时代“人师”,勇担“立人”使命,努力把青少年培育成担使命、负责任、善学习、能幸福的时代新人。
1.树立担使命的公民意识
钱理群先生曾警示我们,不能忙着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谋起私利来,世俗又老到;需要公益时,则淡漠又寡情……“三个和尚没水喝”不只是个古老寓言,生活中也不乏现实版本。凡事只要降为私事则埋头苦干,一旦成为公事则能让就让。这样的悲摧,不仅发生在我们的学生身上,我们自身又何尝少了这些阴影?怕事、自私的劣根性,使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那种“只要不杀到床上去,宁可闭着眼假寐”的无良之人。
故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率先垂范,积极成为一个对社会公众利益富有义务和责任感的好公民,并引领我们的学生成为对国家富强有积极态度和坚毅行动的人。
2.培养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当下大部分学生往往活在外界预设的精神牢笼内,他们无法得到身心的自由、和谐发展。于是,一旦脆弱无力的心灵突然遭遇不能承受之重,便往往做出异乎寻常的冲动之举。究其原因,是我们没能对孩子从小培养愿意为个人的决定及其后果承担责任的态度,没能在永无休止的学业竞争之余及时指明孩子更立体丰富的“自我实现”的健康路径。
教育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也是当下生活的本身。我们应重视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培养孩子对社会、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引领他们以豁达随和的人生哲学打通内心与外界相融的人生之路。
3.促进学习力的可持续增长
对智力发展的重视,是古今中外各国教育的共同特征。但智力发展不能等同于知识记忆,而应指向于学习力的可持续增长。倘若伴随着12 年学业考试的终结,学生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半点兴趣,更搞不懂学习的真正要领,甚至以考后撕书来发泄对学习的怨恨,这样的学校教育只能说是失败的。高三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厌学无为的现象,即是中学与大学主体功能倒挂的恶果,也是学生学习力缺失、求知欲凋零的明证。
学校不能仅仅沦为知识的分装工厂,而应成为孕育青少年智慧的智力温床,让他们在知能并进的过程中,激发起探求未来的好奇心与持续学习的求知欲。这样的智力培育,才能催生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4.指引能幸福的未来人生
作家龙应台在写给儿子的《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一文中,告诫儿子安德烈读书不是为了胜过父母或所谓出人头地,而是为了将来能获得工作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以快乐。我想追寻未来有意义、有尊严的工作,不也是我们需要向学生适时传授的立人之道吗?检验教育成败的试验田不是考卷而是社会,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幸福生活而积极准备。
然而,看看当下我们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时的茫然无助,就知道目前我们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目标落实了几成。那么多学生直到高中毕业都无法选择一种适于自己技能和兴趣的未来职业,更无法建构起自己达成内心幸福的坚定目标,自然就遑论去欣赏个体工作的社会价值,去共创社会群体的职业幸福了。
无论是杜威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获得圆满生活的人”;还是怀特海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孩子的自我发展之路”。二者异曲同工地指出:人的回归,才是一切真正教育改革的起始条件与最终目的。让我们全心投入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的伟大工程中来,与孩子们拥抱,共享“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负当下,无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