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境,涵养德行
2019-01-11周丽红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
周丽红(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调节等方面的效能,在此基础上,情境教学法得以诞生。教师在教学中创生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具体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助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助推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情境教学法的主要价值是借助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发动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创设情境几乎成为所有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
一、宁真实勿虚构
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为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创设情境时故意虚构一些奇幻的情景,以博取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殊不知学生对这种虚假的情景感兴趣是暂时的,不牢固的,甚至会造成负面情绪,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反感。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遵循真实性原则,情境内容应是经过优化的客观真实存在,生活是学生良好品德孕育的土壤,生活经验是培养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基础。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宁真实勿虚构,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真实素材去创设情境,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催生真情实感,既能激趣又能助思。例如,在教学“同学之间”一课中,我借助本班最近发生的事件,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昨天我们班上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小辉给小强取了一个“肥猫”的绰号,还在同学之间传播,惹得小强动手打了小辉。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由于事情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的情境增强了辩论的气氛,激起了全体学生的辩论激情,有的学生说小强不好,不该动手打人,有的学生说是小辉有错在先,不该给小强起绰号,尤其是两位当事人的好友,双方极力地为自己的朋友辩护,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真实情境提高了辩论的深刻性,促进了事理的明晰。
二、忌枯燥宜有趣
情境创设要具有趣味性,要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催生学生内在动力。趣味性情境除了内容的真实性,还要注意形式的新颖性,避免单调枯燥,凸显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趣味情境,变抽象为直观,可以优化活动形式趣化教学情境,化静态为动态,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中,为了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则,形成交通安全意识,我为学生营造了“十字路口”的情境,邀请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有的学生当小交警,指挥交通;有的学生扮演行人,通过十字路口;有的学生扮演红绿灯,他们按照交警的指令表演。有趣的情境表演,让原本枯燥的交通规则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使交通规则意识在无形中养成。
三、多体验少旁观
为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实践体验。
教学情境创设要彰显体验性,让学生多体验少旁观,要创设多样化的体验类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平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使学生不再袖手旁观,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体验中提高悟性,在行动中提升德性。例如,在教学“大家排排队”一课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秩序意识,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些体验性情境,如“过石头桥游戏”和“与恐龙合影”,我将一个个小木桩间隔排列在地面上,营造了一个过石头桥的情境,学生排队过石头桥,石头桥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孩子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不推拉前面的小朋友,踏着“石头”小心翼翼过河。“与恐龙合影”活动在游恐龙园的情境中拉开序幕,我用手机为学生和恐龙拍照,全体学生排着长队,一个个与恐龙合影留念,后面的学生耐心等待,不插队不拥挤,自觉遵守规则,秩序意识在亲身体验中悄然形成。
情境创设的优劣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成败,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为学生助学,为课堂教学增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创设真实性、趣味性、体验性的情境,实现融情入境,涵养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