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政治思辨性教学的方式探索

2019-04-10杨伦峰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平法治道德

杨伦峰(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思辨”包括思考与辨析两方面能力,这两方面能力所包括的内容既包括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体现出了学生潜在思维品质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积极引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等思维形式,使之在遇到具体现象或者事物之际,能够以更为自主的姿态完成分析与评价。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对规则和条文单纯说教的说服力是很弱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良的思辨情境,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切实发展。

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思辨

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思辨情境,保证大家既乐于思辨,又敢于思辨。这是极为必要的做法,它是确保师生良性互动、生生及时互动的基础,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善辩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意识明确地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产生不畏于权威、不惧于现实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当接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平正义有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安排下述富于生活化色彩的思辨情境:同学们,大家是否可以将生活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列举出来,并提出可行性的、具体的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形式的讨论,并要求小组成员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的成果。然后教师按照学生所给出的讨论成果,择选出其中的两至三个典型事例进行重点说明。比如有的小组提出:当前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少劳未必少得,多劳未必多得;有的小组提出:生活中存在竞争机会不公平的问题,同样的岗位,有些人有优先入选的机会;还有的小组提出:在家庭之中,父母对待子女也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学生所提出的现象包含范围比较广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典型的“公平性”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辨,使学生享有足够的思辨空间。学生在利用思考和讨论之后能够得到如下结论:若想使生活与社会的公平得到维护,一定要全员参与、全员努力,最终走向相对公平的状态。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够公平的事情,虽然人人都非常渴求公平,可绝非意味着公平可以自然实现,愿望想要转化为现实一定要有一个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总的说来,在上述案例启发与应用过程中,正是由于教师为学生提示了富于生活化色彩的问题情境,才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联系起来,由此让思辨性学习有章可循,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胡乱猜想。

二、核心任务使学生明于思辨

教师要利用核心探索任务,使学生明于思辨,掌握必要的方法,也就是能够逐步进行缜密性更强的思辨行为。当我们审视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可以发现:关于概念学习的内容在其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重,只有对这些核心概念给予充分了解,才能有机会透过问题表象,紧密把握住其本质,最终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效内化效果。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之中,重点核心概念能够促使学生实现思辨思维拓展,保证其思维的缜密性。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依法行使权利有关内容时,可以使学生处在下述核心任务带动下的思辨情境之中:A是一个品德修养与学习成绩都很好的学生,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高中毕业之后,没能继续进入大学深造,而是参军入伍,承担起了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当二年义务兵役完成之后,A做出了回乡自主创业的选择,变成一位个体经营者,在此期间,他以诚信经营为己任,主动依法纳税。在他的带动下,本地数十位村民也逐步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A本人也被推选为镇人大代表。事例讲述完毕,教师使学生进行思考:按照我国的宪法和法律,A享有哪些权利;按照我国的宪法和法律,A履行了什么义务;从这一事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需要掌握的有关核心概念。通过生动的情境以及指向于核心任务的问题,学生将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辨,明确“权利”“义务”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对其核心概念进行整体化的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学的重点任务在于思辨形式与深度的指导。

三、拓展训练使学生持续思辨

关于思辨性教学,教师还应当注意其持续性,而不是仅停留于某一次课堂,为此,拓展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利用时政论文的引入形式,使之发挥出思辨引导的功能。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然而知识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这个条件即在于知识习得者一定要拥有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能力。若想让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保证思辨思维持续下去,便一定要有必要的拓展训练相支持,其中引导学生完成道德与法治的小论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引导创作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首先是明确小论文创作的价值,其次是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小论文的创作方法,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完成各个具体步骤,如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任务调查、论文撰写等,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将逐渐生出疑问、有话可讲、感受生活、活跃思维、升华思辨智慧。

如2018年10月,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此次事故原因已经查明,系乘客与驾驶员发生争执互殴引发;美国商务部宣布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销售零件……这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背后,都包含了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热点事件,创作基于本学科的小论文形式,可以让思辨能力得到全面而持续性的发展。

其次,依靠专题辩论的形式促进思辨能力成长也是一种必要做法。教师借助针对性明确的设疑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基于思辨能力的辩论活动,能够让学生辨别是非、分析真伪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掌握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另外,这样的做法还会让学生依靠所学知识审视对方观点,由此让思辨能力形成与具体活动联系起来。比如接触到“合理利用网络”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微信朋友圈对于生活是利是弊的辩论。使学生在分组后完成讨论和辩论任务。其中正方观点是微信朋友圈对于生活利大于弊:它可以使家人沟通变得方便;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可以让商品广告的发布与获得更高效;商品付款和生活缴费随时进行;时事信息迅速获取。反方观点是微信朋友圈对于生活弊大于利:网络交流影响现实生活;过度沉溺会造成焦虑等心理障碍;身体素质受到不利影响;有诈骗和赌博等诱惑可能性;重复信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正反双方在自由辩论的形式下,理性表达自身观点,最后各自做出总结性的发言。整个过程激烈而有深度,且紧密结合主题内容,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极有帮助。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给予充分培养,这一方面关系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本学科教学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具体操作中,生活情境是学生完成思辨学习任务的有效载体,而核心任务的施予,以及拓展训练的强调,则会给学生创设更加具有挑战性的思辨机会。

猜你喜欢

公平法治道德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笨柴兄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