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丰富信息,让语言品味更深刻
——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为例
2019-01-11马万梅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马万梅(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本,描述了史学家谈迁精心编撰的《国榷》被盗之后没有气馁,继续投入更大的精力重新编写新《国榷》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生动而厚重的语言展现了谈迁书稿被盗前后的心路历程,刻画了谈迁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高贵精神。这篇课文以人物的心境为线索,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鉴于此,笔者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版块,巧妙地融合文本中人文和工具双重线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扣数字,在统整中感受过程之艰难
教师在介绍《国榷》之后,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在这一组数据上,并根据交流及时出示相应的数据,促使学生感受这些数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情感。如“20多年的奋斗”,通过简单计算20多年需要经历7300多天,并联系上文中“一百多里”“四处借书”等,体悟谈迁在编撰史书上所消耗的精力;有的学生从“6次修改”与“400多万字”的数据中,想象谈迁反复核实并修改时的细心认真。
这些数字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不再是一串冰冷的符号,而成为谈迁一生酸甜苦辣的情感承载体,与谈迁的一言一行连接起来,具有深刻的含义。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局限在数字上,而是紧扣文本呈现出来的其他信息,让这些数字释放出全新的价值和意蕴。抓住了这些数字,就等于抓住了人物情感之根,学生在学会统整联系的过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了积累高效的阅读策略。
二、紧扣情绪,在体验中感受内心之悲痛
任何一篇文本都蕴含着人物内在的心境,而这些心境都是借助文本的语言展现出来的。为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强化言语体验,以关键性的词语为出发点,结合语境,走进人物,感受文本内在蕴藏的丰富价值。
紧承上一板块数字的体悟,教师相机熏染,引领学生感受谈迁在《国榷》完稿之后的喜悦,借以感受书稿被盗之后的悲痛和失落。此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他茶饭不思…不停流淌”一句,要求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内心的词语,教师在学生体悟的过程中相机点拨引领:谈迁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谈迁热泪流淌着的还仅仅是眼泪吗……此时,教师再顺势出示课文中关于《国榷》的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意识到小偷偷走的不仅仅是书稿,对于谈迁来说,偷走的是他人生三分之一地生命和心血,是他20多年的艰苦付出,从而顺势揭示出课题中“厄运”,深化学生的认知。
在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学生的认知指向谈迁的喜悦,然后急转直下,在喜与悲对比的落差下,不仅巧妙地解说了“厄运”,同时使课堂更具张力,使得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更深入。
三、紧扣语言,在揣摩中体会信念之坚定
作者运用整个第三自然段,以概述性的语言展现谈迁为了重新编写《国榷》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梳理语段中所着力描写的三个场景:四处寻访图、终日奔波图、奋笔疾书图,形成对核心语段的整体性认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想象,对这三幅图进行相近地拓展补充:“四处寻访图”着重体现了谈迁的艰辛和苦累,并从当时谈迁的年龄入手,使学生感受谈迁身上所蕴藏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从“终日奔波图”中,教师相机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想象拓展;从“奋笔疾书图”中,教师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来描写谈迁“奋笔疾书”的具体画面,将学生的认知体验融入自己的笔端,将语用训练与文本内在的认知情韵进行高效地统整与罗列,将语文工具性和人物性和谐统一高度整合在一起。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文本语段中的语言,整合、提炼出最为典型的情境,透过文本语言来揣摩人物的内在心理,通过情境设置,将语言的形式和内涵理解与文本中的信念巧妙融通,在辨析文本语言内在力量的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