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聪明“绝顶”到绝顶聪明
——一场课堂闹剧中实现学生道德升格的策略

2019-01-11杨志祥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4期
关键词:钱老钱学森敬畏

杨志祥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

在教学《钱学森》(苏教版第十一册第19 课)时,我出示了一幅幻灯片,其中左边为钱学森的半身照,右边为一段关于他的简介。此时,本是鸦雀无声的课堂突然响起一个不和谐的声音:“钱学森是光头。”随后,又有几个好事者附和。“是秃头”“头光溜溜的”“聪明绝顶”等嘲笑声不绝于耳,整个课堂嬉笑声一片。一个满怀报国情怀的科学家成为笑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沦为了一场闹剧。

一、案例分析

其一,学习注意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离。无论是对事物的感知,还是记忆、思维,都离不开注意过程,集中且持久的注意是学习的重要保证,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本课例中,当鲜明的图像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脑神经时,抽象的文字被忽视,学生无意识下的兴趣在这一刻战胜了学习的动机。直接发动与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被硬生生地打断,并偏离原先的轨道,甚至成为学习的阻力。

其二,哗众取宠的自我需要战胜了道德上的敬畏。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是模糊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缺乏必要的敬畏、信仰之心。敬畏信仰需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而内心就是人的意志,向善求真的意志。当什么都不信、无所顾忌时,我们的学生会变得非常可怕,弄不清美、丑、善、恶、真、假,以至于是非颠倒。

庆幸的是,虽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偏移,但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依旧高涨,构建的师生间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仍在。

二、教学措施

1.偷梁换柱,转移学生兴趣的注意点

当前,学生对于钱老外貌的兴趣是高涨的,然而学习的目标却是偏离的。此时,兴趣就像一把双刃剑,处理好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处理不好则是截然相反的情形。如何将其注意点巧妙地转移呢?

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聪明绝顶”还可以形容什么?学生们依旧兴趣盎然,踊跃发言者比比皆是。学生说:“还可以形容人很聪明,很有才华。”于是,我连忙趁热打铁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能够说明钱学森是聪明而富有才华的科学家的相关句子,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概念偷换,让学生从原先只关注钱老的外貌不知不觉地转向关注钱老的才华中。同是“聪明绝顶”,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我在不破坏学生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从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中走向对另一个对象强烈而稳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悄悄迁移,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入境悟情,矫正学生生命的成长点

教学中我让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钱学森说的话,想想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重点研读了钱学森说的两句话,通过资料再现、内心独白、分角色朗读、激情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钱老拳拳的爱国情怀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豪情。通过一封钱老的深情的家书,让学生感受钱老浓浓的思乡之情。正是这爱国心,骨肉情,才促使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回国。在这样深刻的体悟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对钱老产生了一种赞叹,一种崇敬。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有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文本意义的创造者,课堂赋予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生命得以拔节。从原先的嘲笑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共鸣中,人性得以洗去铅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

3.同走心路,升格学生道德的制高点

榜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较之一般的教育更易见效。钱学森等老一辈英雄与学生的距离是遥远的,因此,让他们从抽象的文字走向可感的、形象的图像和视频尤为重要。课后我安排学生去观看由陈坤主演的《钱学森》这部电影,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并让他们写下观后感。许多学生用智慧的笔触写下了激扬的文字,表达了对伟人的崇敬和爱戴。真挚而满怀热情的言语中透露出学生的心声,是学生心灵得以锤炼的结果。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于观中悟,悟中抒,让学生从原先道德上缺乏敬畏与信仰,价值观模糊的状态走出来,思想得到升华,找寻到内心慰藉的港湾。

猜你喜欢

钱老钱学森敬畏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东乡记忆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送别爱笑的钱老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