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

2019-01-11周欢红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教书育人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物学生物

周欢红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一、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浅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三方面六大核心素养框架,其中“社会参与”方面的“社会责任”作为六大素养之一被放在醒目的位置。据此,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确定了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中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初中的课程理念包含了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内容。厘清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教师明确生物学科所承担的培养社会责任的任务和功能,有利于学生明确生物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使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地。

二、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教学现状

(一)初中学生社会责任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初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虽然对生物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健康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有所关注,但由于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学科思维能力,对履行社会责任还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和认识上的误区。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现状

目前,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而能力和素养仍然被弱化、被边缘化。现有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虽然有提及类似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但还没有将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对健康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参与、伦理道德、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安全意识等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够重视或有所忽略的。现在,学科教学要指向核心素养,生物教学要以核心素养引领课堂价值,通过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及实施

(一)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观

新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过程,核心素养意味着生物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要突破传统的以生物知识教学和教学目标达成为本的思想,采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行动与策略,把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参与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

(二)提高社会责任的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教授说:“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课程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生物学科的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要立足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责任。

1.与社会责任有效对接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生物教学与生物学科活动是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要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要将生物知识与生物学科活动加以统整,以推动社会责任在课程中的渗透。

(1)生物教学是提高社会责任的主要渠道。

生物知识是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要使学生通过基础性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态度,使教学过程成为社会责任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大概念的教学。大概念是最能转化为素养的最有价值的知识,能有效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化。例如,学生掌握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就可能会关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要选取难易适度的知识刺激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把握知识背后的生物学科价值,提高社会责任。例如,学生通过学习艾滋病的知识,就会理解洁身自爱的重要性,进而关心吸毒、艾滋病传播的社会问题,关注艾滋病患者的权利。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采用结构化教学法,通过生物知识的整合,有效促进知识向社会责任的转化。例如,可引导学生联系基因结构和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原理,引发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谣言的辩别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利用生物学科情境及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理解、消化知识,使生物知识转化为社会责任。例如,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一份《家庭小药箱的药物清单》,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安全用药的知识,保障自身健康。问题教学法是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手段,好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本质的领悟和理解。例如,提出“器官移植中最为头痛的事情是什么?”“可否用克隆器官作器官移植之用?”“如何解决移植器官不足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加深对人类克隆与伦理道德冲突的理解,了解了器官捐献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2)生物学科活动是提高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

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校园文化活动、创生课程、社区活动,拓展全方位、立体性的资源开展生物学科活动。生物学科活动把生物知识生活化、经验化、情景化,能快速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助于把生物知识转化为生物学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活动的过程、设计、组织、总结和评价要围绕提高社会责任而展开,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的认识,情感反应和思想收获。例如,初中年级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利用科技节开展生物体验活动,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提高社会参与意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举行生物专题讲座,使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能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生物知识与生物活动相互作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2.指向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的形式。

要树立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学业质量观,依据核心素养指导评价。可利用形成性评价来验证学生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归纳生物活动的体验及成果,以心得体会、报告等形式呈现出来,并在同伴间进行交流、互评及教师点评,进一步促进社会责任的提高。表现性评价以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社会责任的发展状况,可设计科学合理的表现性任务,如实验技能教学评价、开放式作业、口头表述、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时,可通过让学生写实验报告,召开座谈会交流实验心得,在级组展示实验结果等形式,实施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观摩、自评的过程中加深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认识,培养讲究卫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可设计以社会问题、生物科技、环保等与生物学知识和方法相关的生物辩论赛,在比赛中考查和评估学生生物学科的表达与思维能力,评价学生社会责任发展水平。

(2)终结性评价的设计。

终结性评价要以核心素养为本,命题要选取涉及社会责任的知识点作为考试的知识点。问题应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生物学科本质,注重将生物学科基本规律与科学研究进展、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注重考查思辩能力,使学生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

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一)要进一步构建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物课程体系,使核心素养更好地嵌入生物学科教学中,避免核心素养培育与生物知识的教学脱节。

(二)要进一步构建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教师能以核心素养所涉及的相关评价内容为指导开展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生物学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