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研究
2019-01-11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袁 丹 (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注重数学知识传授,忽视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着思想僵化,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等也受到极大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是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在课堂运算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上对学生开展运算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灵活娴熟的运算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通过思维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四个学生(甲、乙、丙、丁),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年龄,然后问学生们: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这个问题一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猜测的老师的年龄,老师也不急于直接说出自己的年龄,而是告诉学生们,老师的年龄比乙同学要大23岁,于是学生们根据乙同学的年龄,很快将其加上23得出老师的年龄,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还根据这一运算方法将另外三个同学的年龄与乙同学年龄进行加减运算,计算出他们比乙同学大多少岁、少多少岁。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运算中掌握加减运算的算法,并能够养成根据具体的加减运算来分析逻辑问题的能力。
运算教学充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根据加减运算掌握相应的数学逻辑思维,根据加减来判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年龄大小关系。
二、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充满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思维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在教学中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中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在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周长相同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哪一种的面积最大的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与教学问题相关的蛛丝马迹,让学生们去观察自己生活中的水杯、脸盆、水桶等生活用具的形状,学生们很快就知道了这些生活用具都是圆形的。于是教师问学生们: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呢?结合已经进行的面积的运算,学生们发现,在容器的体积计算中,在周长一定的前提下,边越多其图形构成的容器的体积就越大。于是,在学生们发现这一规律以后,教师及时加以总结: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最大,构成容器时其体积也最大,这就是生活中的杯子、盆等用具制作成圆形的原因所在。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又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能够自觉形成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要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我们在讲授有关圆的知识时,对于圆的定义的讲解,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对概念进行分析的简单做法,采取通过教学演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定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一条绳子的两端都系上一个小铁珠子,然后甩动绳子,使其旋转而形成一个圆。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过程,然后让他们描述圆形成的过程,学生们经过观察认识到教师演示的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这一过程中揭示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如何画一个圆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以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这为教学中引入圆的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思维基础。同时,在演示过程中,转动的铁珠子在不同位置时与静止的铁珠子之间构成的无数条线则为学生理解什么是圆的半径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在一步步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
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思维训练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