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开放性教学策略研究
2019-01-11江苏南通市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黄 尧 (江苏南通市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品德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这种开放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品德素养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局部的、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新课改理念下的品德教学,教学内容早已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例如,在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时,在拓展教学环节,我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危险行为呢?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过马路闯红灯;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在网络上向陌生人泄露父母的手机号码……我追问: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这些行为呢?他们回答:过马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购买食物要注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在网络上不能随意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
教学内容的有效丰富和拓展,不仅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了课堂学习内容,更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品德素养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也决定了品德教学方法必须是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可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正确理解、系统掌握品德知识;在生活中开展品德实践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感悟品德知识,帮助他们把品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外化为自身的行动。
例如,在“逛商场”一课教学中,学生交流自己的购物经验,教师适当予以指正。如此,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课堂学习,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我又布置学生课后运用刚学到的购物常识进行一次购物体验,并写成购物日记到班上交流。通过系统学习,他们掌握了更多的购物常识,懂得了应该做一个文明的小顾客,也形成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拓展教学时空
学生的品德素养体现在其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乃至于网络生活中,教学时间可以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学空间可以从教室、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其他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家里的烦人事”一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家观察,看家里最近有什么烦事。课堂上,学生讨论并寻找办法解决。学生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更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四、实施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反馈矫正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学生品德课程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品行表现,实现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有条件时还可以邀请社会相关人员参与评价。这样不仅能更加客观、全面、合理地反映品德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各项举措,改进品德课程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