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材料对雕塑语言的拓展
2019-01-10李佳兴林志民
李佳兴 林志民
【摘 要】雕塑艺术的创作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不论是表现的思想、手法还是雕塑创作中所运用的材料,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艺术作品中运用的不同材料,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文明程度的差异。雕塑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对各种材料的利用史,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材料自身的表面性质以及内在性质也就成为了雕塑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同种类的材料质地具有各自的美学特性。
【关键词】当代;新材料;雕塑语言;拓展
中图分类号:J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120-01
一、材料对雕塑创作的支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科技的进步,雕塑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各种人工材料被开发出来,雕塑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土、木、石、铜等经典雕塑用料已然没法满足当今雕塑家思想观念的表达,想要展现出雕塑家愈加深邃、抽象和个性化的特点,就需要雕塑语言的多样化,传统材料在雕塑语言上的单一性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当下雕塑家的需求,雕塑材料的创新与应用已经成为当代雕塑的一种特点与标志。新观念、新思想促使了新材料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雕塑语言,但不论如何都服务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
雕塑材料的创新与拓展不但增加了新的视觉效果,更丰富了肌理效果以及多种质感对比,使得观赏者产生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感受。不同材料的各种性质,都可以用来体现不同的个性,多种材料的相互组合可以展现质地之间的关系,展现其独特的个性,从而产生美的感受。
二、富有个性的当代雕塑材料
对材料的创新与应用最显著的是在现代的金属材料创新与应用中,金属材料虽然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了,我国也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青铜器,但是金属材料广泛应用到雕塑制作中是在20世纪之后,金属的产量以及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合金的种类,诞生出了许多特性各异的合金。金属在延展性以及光泽度方面的特性,在不同的加工手段和技术的作用下,为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和效果。在多种加工手段中,焊接的方法最受艺术家的青睐,其方便快捷,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可以对空间和结构进行很好的表达。对金属雕塑进行上色处理也已经成为了新潮流,上色不但可以起到氧化膜的效果,防止金属雕塑生锈,还可以表现情感,创造环境氛围。但是相对的色彩极大减弱了金属本身的材质感。同时与上色相对的,是通过保留金属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烧灼痕迹,甚至人为对雕塑进行氧化处理来突出其材料的独特质感,来表现材料本身的性质、自然的美感。
现代材料科学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产物有机高分子材料不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还为雕塑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其中玻璃钢在雕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重量轻,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防腐蚀性,可以在其中加入各色颜料制作成彩色的玻璃钢。玻璃钢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很好地模仿各种材料的肌理特征,加之其轻便坚固、防腐蚀性好、造价低廉,被广泛应用到雕塑创作中。
人类对于软材料的运用可以追溯到非常早的时期,虽然其覆盖范围很广,但是作为制作雕塑的材料,其不易保存,对环境要求苛刻,导致软材料雕塑的数量十分稀少。不过随着近年来软材料在性能上以及种类上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用软材料进行创作,来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其中石蜡由于熔点低的特点,可以用来制作雕塑。而硅胶因为其良好的柔韧性,可以用来制作翻制模具,以及模拟皮肤质感,制作超写实雕塑等。
现成品是指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接触的人造物品,其没有特定的材料种类限制。在雕塑中运用现成品或者把其当作创作观念使用都是当代雕塑的独有特点。又因为现成品作为雕塑材料无法像传统雕塑材料一样进行很好的雕塑,所以现成品之间的拼贴,以及其自身意义在雕塑作品中的挪用,是其主要的创作手法。现成品在雕塑中的运用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表明了传统雕塑理念向当代雕塑理念的转变。
三、材料的雕塑语言
材料是一种重要的雕塑语言,多种多样的雕塑材料有着不同的肌理、质感、软硬度和透光度,从而产生了多样的艺术手法。作为传达艺术家思想的媒介,材料被赋予了内涵与感情。随着现代科学技術的进步、思想认知的提高,人们对于材料的认知和理解也有了变化。展现材料自身的美感,让材料自己说话。根据不同材料自身的材质特性来制作雕塑, 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结语
艺术家应该善于发现并且利用材料的自身特征,合理利用材料语言。与此同时,材料也引导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雕塑也同其他艺术一样摆脱了旧思想的束缚,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环境,选择因地制宜的材料。丰富的材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材料的探索与研究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因为艺术家对于美的探究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1]张军.边界的虚无[D].中央美术学院,2019.
[2]孙冀东,赵顺辉.当代雕塑材料语言与观念表达研究[J].大众文艺,2018,(09):105.
[3]陈晓雨.当代金属雕塑的创作形式研究[J].智能城市,2016,2(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