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周的“亲友宴”
2019-01-10刘吉同
刘吉同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一月,李渊任命寿州郡都张镇周为舒州都督,而舒州正是张镇周的家乡。面对亲朋故旧,怎样不伤亲情而又能忠于职守,这显然是新都督面临的一个难题。那么,张镇周是怎样做的呢?他没有急于上任,而是先在家乡摆起了“亲友宴”。
这天,张镇周脱下官服换上布衣,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屋。他买来许多酒肴,“召亲戚故人,与之酣宴”。宴中解开头发、不拘礼节而坐,与当年一模一样。一桌又一桌,一天又一天,整整宴请了十天。宴请结束后又向各位赠送了金银布帛,最后哭泣着对亲朋说:“今日张镇周犹得与故人欢饮,明日之后,则舒州都督治百姓耳。”由于职责和使命的要求,以后很难再与大家这样交往了。“自是亲戚故人犯法,一无所纵,境内肃然。”(《資治通鉴》卷191)
张镇周的做法令人赞佩。首先,有情怀有理想。他到舒州并不是来混日子的,更不是来发财的,而是来“造福一方”的。欲通过自己的治理,让全州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为此,必须铁面无私,公正执法。而公正执法的前提是:自己那“七大姑八大姨”必须守法,决不能做“法外之人”。怎样破解这个难题,怎样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苦衷,故才有了这十天的大摆宴席。真是用心良苦,深谋远虑。
其次,沟通方式高明。“亲友宴”的形式接地气,大家乐于接受,效果又很好,至少达到了以下三个目的:一是慰藉了亲情。我虽然做了高官,但不是“六亲不认”“脸一阔就变”那样的官,而是重亲情、友情的官,这每道菜每杯酒,还有每人手中那不薄的礼品,都在告诉你。估计每一位参宴者都收获了足足的荣幸和满意。不过,宴席也好,礼金也罢,只能由自己掏腰包。这就向客人传递了一个信号: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应该分明。通过慰藉和示范,为以后“亲戚故人犯法,一无所纵”打下了情理基础。
二是起到了打招呼作用。亲情友情重要,但国法更重要,全州的福祉尤为重要,各位可不能因有我这个“靠山”而“无所畏惧”成为一方之害。如犯,届时可别怪我不客气。这等于给亲友提前打了预防针。三是为大家理解和支持创造了条件。我这都督,不是众亲友的都督,而是全州百姓的都督。我手中的权力,不能用来为亲友办事,而应为全州“子民”谋福。在亲情与公正之间,我只能选择后者。在一家哭与一路哭之间,我只能选择前者。一人系全州福祸,不敢有丝毫乖张。张镇周与众人告别时的哭泣,就将自己的这种心境和愿景全部坦露给了众人。这就为下一步亲友的理解和支持打下了基础。
最后,换来了施政的自信和坚决。“亲友宴”实际上是一种“亲情攻势”,是民间版的“思想政治工作”,至少是先把“丑话说在头里”,为自己以后履职,减轻了亲情压力,扫除了不必要的障碍。从“自是亲戚故人犯法,一无所纵”一语看,张镇周在舒州任上,估计也遇到了亲戚犯法的麻烦,他之所以敢理直气壮地予以惩处,就与这次“亲友宴”有关。同时这事也告诉人们:治政重在治亲。张镇周值得称道的是,他还善于治亲,在亲友与法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张镇周何以能做到这样呢?窃以为最大的精神根源是他没有私心,用现在的话说叫“天下为公”。如果他是个私心很大的人,就不可能有治理好舒州的情怀和愿景,就不可能屈尊纡贵、为村野匹夫轰轰烈烈摆下十日大宴,就不可能把自己的金银布帛撒向众人。相反,很可能借都督之权在舒州巧取豪夺,很可能沿袭传统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公正执法、“境内肃然”云云,只会是挂在他嘴上的戏词。然而,一个公字天地宽,舒州百姓因张都督的无私而迎来了善政,着实幸运。
张镇周虽是皇权专制下人治的典型,但是他的品质和精神还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图:刘昌海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