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大师刘邦赢了战术大师项羽

2019-01-10赵琨

看历史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祖汉王韩信

赵琨

江苏宿迁项王故里项羽雕像

楚汉战争,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两大交战阵营主导的大规模、全国性、长时期的战争。此前的秦灭六国之战是秦国次第歼灭六国力量,而非两个战略集团的大对决。此战有一奇特之处,刘邦与项羽直接对战时,除高垒深堑外,但凡交战,莫非败绩;而项羽几乎战无不胜,唯最后被围垓下,竟一战而亡。这难道是医家所谓“多病者长寿,壮健者易卒”?

玩笑归玩笑,认真分析,当知项羽之所长,乃在单个战役的战术突击,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皆是勇猛突击,以少胜多,兵贵神速,而其所短,则在战略大势。是为卓越将才,而非优秀帅才也。后世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魏武帝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套用此语,可评项羽:“一将之才有余,统帅之略不足。”

项羽:卓越的战术专家

先看项羽的“一将之才有余”。细检《史记》相关纪传,可知刘、项直接对战时,刘邦之败绩实在令人不忍直视,数次“僅以身免”。

一、彭城之败:刘邦被项羽长途奔袭大败于彭城,致父母妻子都陷于楚军。项羽应是中国战史上非少数民族将领中第一位擅用大规模骑兵作为正面突击力量的军事统帅,彭城之战,其率三万精锐长途奔袭,一举击败汉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战果堪称恐怖!在项羽之前,中国名将中,包括“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没有组织骑兵兵团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譬如一代战神白起,长平之战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战役,而白起对于骑兵部队的使用,是断敌军粮道,用于辅助战场,“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而以骑兵兵团为主拳头者,项羽也。戏谑言之,项羽可谓冷兵器时代的坦克战大师巴顿将军也。

二、荥阳之败:荥阳相持战中,刘邦被楚军断甬道(断甬道是项羽惯技,楚军巨鹿战胜之一关键便是项羽先期派蒲将军、当阳君过河断秦军甬道,令王离军“乏食”),汉军乏食,“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史记·高祖本纪》)

三、成皋之败:刘邦再被项羽围于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史记·高祖本纪》)

四、固陵之败:楚汉战争继续,刘项合约中分天下,项羽领兵东归,汉王用张良计,负约,追击项羽于固陵,其他诸路军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史记·高祖本纪》)

以上数战,项羽惜乎未能“宜将剩勇追穷寇”,哪怕有一次机会不曾放过,置刘邦于死地,大局便定。刘邦之不死,岂非天意乎!

项羽:战略不及其战术

但,楚汉相争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止于楚汉两军之小相争,而是楚汉两个阵营的大相争。刘邦在小相争中处于弱势,在大相争中却处于优势,这是他“卒获全功”的秘密所在。项羽战术杰出,战略逊色,刘邦恰好与之相反,胜出者在“大势”,这大势便是“与天下同利”。

刘邦得天下后,置酒雒阳南宫问群臣:“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诚如高、王所言,“与天下同利”,确为刘邦得天下的第一要诀。事实上,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此一点韩信、张良均已为其言及:在韩信拜将的“汉中对”中,韩信建议汉王“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便是“与天下同利”;固陵战时韩信彭越等人未按约合兵致汉王惨败(“诸侯期不至”),张良点出关键,“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立照办,这仍是“与天下同利”!

而“与天下同利”不能离开“用人”而空谈,英明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可靠的组织路线就是关键。所以在听高起、王陵答问后高祖一笑,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用人,这也便是韩信在“汉中对”中提出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而希望汉王“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他自己便是汉王所任“武勇”中最卓越的一员);这也是张良在献策中所言(《史记·留侯世家》):“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他自己也是汉王善用人之“三杰”中其一)。

以上“与天下同利”与“用人”是刘邦与群臣总结的汉胜楚败的最重要的两点原因。后世曾国藩之能平灭太平军,也得力于此二条。曾国藩致九弟曾国荃的《家书》:“办大事者,以多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此“用人”也。曾国藩攻坚破城,不如九弟曾国荃;行军布阵,不如诤友左宗棠;机变果决,不如弟子李鸿章;操率水军,不如部将彭玉麟——但他懂得统筹全局,坐镇中枢,亦是战略胜于战术,懂得选各路人杰为“替手”,放手大展其才用,诚刘邦一类人物也。又,曾国藩不吝保举,部下凡有战功,便上奏朝廷,奖叙军功,故湘军军兴以来,天下督抚,泰半出曾国藩幕中帐下。以功名激励,故将士得出死力。此“与天下同利”也。曾国藩是读书人,且是大读书人;汉高祖是不读书人,而英雄之谋略同如此,此二人所以成不世之功者也。

刘邦:善战者求之于势

除上文所论之外,我以为刘邦所占有利于己方之天下大势还有三:政治优势、地利形势、历史大势。《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刘邦诚善于借势造势善战者也!

一、政治优势。项羽在政治上名声太臭,实在是自占劣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焚烧咸阳实在失尽民心,“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对比刘邦,约法三章,除秦苛政,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的政治劣势再如刘邦在与其广武对语中喊出的“项羽十宗罪”中所言,项羽“为人臣而弑其主(杀义帝),杀已降(新安杀降),为政不平(封王时‘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主约不信(‘(我)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以上皆引自《史记·高祖本纪》)

二、地利形势。项羽怀乡,不都关中而都彭城,实为战略之大失策。楚汉战争中后期主要为荥阳一线阵地拉锯战,以荥阳为线,天下中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楚军攻汉,则为仰攻,其势不得不为卑劣。刘邦在与项羽的遭遇战(运动战)中无一次不败,但他既占据了地势的优势,用地形来阻滞楚军攻势,从而可以从长计议,以“与天下同利”的策略发动各方力量合围项羽,最后困其于垓下一战而歼。

三、历史大势。历史的潮流是废封建立郡县,秦朝这一举措并非其败亡之因,秦实亡于法令繁苛透支民力,但项羽似乎没看明白这一点,他在灭秦后不是继续推行郡县制,而是大搞封建复辟,所谓“咸阳宫殿三月火,天下侯王一手封”,以为是顺应民意(实不知真正的民意实为和平富足),而他封的这些王并非全为原六国后裔,颇有些新兴阶层,这就埋下了日后后院起火四处反叛的引子(《史记·高祖本纪》:“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刘邦则相反,他弃封建而行郡县,譬如在反复无常的魏豹再度降汉后,他并不把魏地再交给魏豹,也不另封其他的人为魏王,而是设立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化入汉地,脚踏实地,打下一处便能据有一处,这就为前方作战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项羽重封建不重郡县,不重视根据地建设,故垓下一败而不振,不能从江东输血,终至血尽而亡;刘邦重郡县,故每次败后,能从关中及其他根据地大量输血“满血复活”,打不死的小强是也。不能忽视的是这一条也跟前述“用人”有莫大关系:为刘邦打理郡县稳供粮秣的是行政后勤大才萧何,而项羽却并无这样的行政后勤人才在后方为其造血输血。另外,项羽重封建、刘邦重郡县自然也有其阶级属性的根由——项羽是贵族后裔,刘邦是底层平民。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验诸项羽军事才能之短长,则其学兵法之“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或为略知战术之意,又不肯竟学战略?又《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则可知刘邦学兵法颇具天授禀赋,善领会、善运用。故而合理推测,大的战略方面,刘邦受惠《太公兵法》应不少。“刘项原来不读书”?看来这也是一个流传甚久的误读。

刘邦与项羽:非竖子成名

以上的分析或许容易给读者一个误解,那就是项羽毫无战略才能,刘邦战术方面战五渣。事实上刘邦战术方面看跟谁比,不及项羽是真,但《史记·高祖本纪》载:“(楚怀王)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要知道王离是王翦之孙,祖孙三世秦将,所部是秦军最精锐的、备边匈奴的北方军,却被刘邦击破!又如《史记·黥布列传》载:“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甄。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张良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史记·留侯世家》);而此枭将,则独畏高祖、淮阴、彭越,可见刘邦战力之强;果不其然,刘邦御驾亲征,两阵对战,“遂大战,布军败走”。

又如项羽,北上救赵,巨鹿大战,以少胜多,并非仅仅体现出犀利勇猛的战术特长;此战之前,项羽目光犀利,从战略层面分析为何必须救赵击秦:“夫以秦之疆,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疆,何敝之承!”(《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对宋义语)而宋义的意图是师卞庄刺虎之故智,先坐山观虎斗,然后收渔翁之利。何以宋义的战略不可行呢?《资治通鉴·汉纪二》引“荀悦论曰”:“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勢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承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这正是司马光和荀悦两位史家对项羽一针见血的战略见解的隔空点赞啊。

所以,项羽和刘邦,分为同时代之顶级战术家和战略家,亦同为同时代之优秀战略家和战术家。由于军事才能更为杰出的韩信,不是做项羽的执戟郎中,便是做刘邦的方面统帅,未得三分鼎足,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刘项的碰撞,确是时代的最强碰撞,是当时的天雷撞地火。这个观察评判,庶几不失历史真相。然则阮嗣宗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此评论不亦过乎!戏谑言之,此亦“看人挑担不费力”“书生轻议冢中人”也!

猜你喜欢

高祖汉王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汉王的退路已被堵死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