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循环、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9-01-10刘志友李晓斌
刘志友,李晓斌,陈 倩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该病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及临床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使得患者因神经功能缺损而产生偏瘫、言语不利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脑梗死急性期是脑神经功能康复的关键时期,若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有效治疗,则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价值[1]。既往临床常采用药物溶栓、改善脑营养代谢、保护脑细胞等西医疗法治疗,尽管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恢复效果不好。中医在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中医针刺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有明显效果。本研究观察了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40例,西医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且经脑CT和/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卒中”诊断标准[3],主症:偏瘫、言语不利、口歪眼斜,次症: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等;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均在6 d内,神志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评分≥10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95分;年龄40~82岁;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脑梗死者,伴有脑外伤、颅内出血、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及血液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半年内有胃肠道出血、眼底出血或其他出血倾向者,有针刺治疗禁忌者,对针刺不能耐受或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畸形等可疑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有意识障碍者,近期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将符合上述入选条件的240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40~81(65.2±5.4)岁;病程1~6(3.5±0.8)d。对照组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龄43~82(67.4±5.1)岁;病程2~5(3.4±0.7)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脑梗死急性期常规治疗,包括积极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循环及脑代谢、保护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21 d观察疗效。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具体操作:待患者体征不再进展24 h后行针刺治疗,取穴:①主穴取人中、内关(双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合谷;②辅穴:上肢不遂者加手三里、肩髃,下肢不遂者加阳陵泉、环跳,手指握固不能屈伸者加针刺八邪,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口眼歪斜者加地仓、颊车,吞咽障碍者加完骨、风池,言语不利者加金律、玉液,脱证者加神阙、关元,肝阳暴亢者加太冲,风痰阻络者加丰隆,痰热腑实者加曲池。操作手法:对内关穴用捻转提插+泻法;三阴交穴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用提插补法;极泉穴直刺,用提插泻法,尺择、委中穴直刺0.5~1.0寸,行提插泻法,人中、合谷及辅穴按虚补实泻法。诸穴均常规消毒,并在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1次/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 d。针刺期间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现象,如头晕、面色苍白、胸闷等,并告知患者针刺治疗时不可活动针刺部位。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4]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定运动功能情况[5],该量表共6个帷幕,50个分项,按0~2分评分原则,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总分<50分表示患肢严重运障碍,50~84分表示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表示患肢中等运动障碍,96~99分表示患肢轻度运动障碍;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6],该量表共10个帷幕,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其中100分为患者可完全自理,无需他人照顾;61~99分为患者可大部分自理,41~60分为部分需他人照顾;低于40分为全部需要他人照顾。②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清晨空腹下患者的肘静脉血3 mL,采用BV-100全自动血黏度仪测定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和血浆黏度,并采用温氏法测定血细胞比容。③参照NIHS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减少或增加≤17%。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总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Fugl-Meyer及ADL评分比较分)
2.22组治疗前后血液循环各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血循环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各血液循环指标比较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即使抢救成功,也易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障碍,继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尽管急性脑梗死病灶坏死区中脑细胞已经死亡,但缺血半暗带由于存在侧支循环,尚存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保护病灶神经细胞存活,并恢复功能则成为临床医师重要研究课题之一[7]。既往临床常采用溶栓、改善脑血循环、脑代谢等西药综合对症治疗,但需在脑梗死超早期积极治疗,且不能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影响临床预后质量。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气血阴阳亏虚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并与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相关,导致气血逆乱于脑而致病,而脑为元神之府,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因此临床治疗应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8-9]。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脑梗死历史悠久,其中人中穴是治疗中风的常用主穴之一,其属督脉,是督脉和足阳明经的合穴,具有醒脑开窍、梳理经脉、加强气血运行之效,并可缓解四肢痉挛拘急;内关是八穴交会穴,有宁心调血安神之效;三阴交为肝脾肾精气交汇之所,针刺之有助于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可通经活络,并使气行通顺,有助于改善四肢不收、肩膊不举之症;尺泽与合谷共刺之,有助于疏通经络、祛瘀止痛,对改善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有积极作用;委中穴可疏通经络,有助于改善下肢屈伸不利、膝盖疼痛[10-12]。诸穴配伍共奏醒神开窍、行气化瘀、疏通经络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人中穴可兴奋脑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瘫痪机体反馈兴奋大脑皮质,解除局部脑血管痉挛,从而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增加病损组织血氧供给,增加脑组织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抑制脑细胞死亡,促进频死神经元功能恢复[13-14];针刺内关、三阴交等穴可刺激瘫痪侧肢肌肉收缩,并持续向中枢输入皮肤感觉、运动觉等神经冲动信息,有助于重组病损区周围神经元功能,促使较低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挥代偿作用,继而有助于改善中枢运动控制能力[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 Fugl-Meyer评分、ALD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有助于改善局部脑血液循环,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继而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但针刺脑梗死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