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在笔墨情趣间
—— 刘宝静书法作品印象

2019-01-10彭芳蓉

藏天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书画院书法作品书法艺术

文/彭芳蓉

人物名片

刘宝静,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

一边是快节奏、高压运转的媒体管理工作,一边是慢节奏、养身心的临帖及书法创作生涯。三年前,还未退休的刘宝静,是要经常在“快”与“慢”之间不断转换生活状态的跨界媒体人、书法家。

如今,“解甲归田”,刘宝静从心所欲回归书法天地,在墨色线条分割的黑白空间寻觅传承书法之道,为发扬传统文化尽一己之力。

功夫在诗外 笔墨情趣间

中国书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赵长青曾如此评价刘宝静的书法作品:“其韵、其气、其空灵、其禅境,均在笔墨情趣间彰显功底,可谓功夫在诗外。”

刘宝静早年学书,得贵州名宿王萼华、刘承权等先辈指点,初习唐楷,在颜真卿、柳公权严谨法度中练就了童子功,为其日后书法的浑朴大气夯实了较为深厚的基础。他上溯魏碑,使其楷书完成了从圆笔到方笔的交融,从中能看到魏碑的奇崛、唐楷的工稳。他亦擅行草,走帖学之路,多年师法“二王”及宋人米芾、苏轼、王铎等名家法帖,同时汲取时人创作精华,结合古圣今贤的行草成果并融于腕底。

赵长青评价:刘宝静所书行草,锋出八面,流宕酣畅,观之如行云流水、擒纵有度、笔随心动,展现出清雅的书卷气。其大字笔沉力厚,有真力弥满的气象;小字,字字独立少有连带,彰显了对通篇的驾驭能力。他还偶涉丹青,皆以简略取胜,以笔墨见长,生趣盎然,是典型的文人画。

继绝学 日常行

三年前,刘宝静应几位艺术家邀请,担任中天书画院执行院长,并受聘于贵州省内几家高校开设书法讲座。

他结合自己研习书法艺术的心得,把多年来受聘为各类书法作品大赛做评委时所收集的作品进行资料归类整理,并制作成PPT给学员上课时进行直观的展示。比如在讲解对书法笔墨线条质量的欣赏时,他将书法作品中的写得好的线条与不好的线条进行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明代大书法家王锋“半日临帖、半日应索”,刘宝静认为,临帖是继承传统的每日必修课,只有取法高古,找到文化的源头,才能夯实学习书法艺术的奠基石,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行走得更远。

尽管对书法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如今刘宝静对历代书法文论以及王镛、陈振廉、邱振中等人的书法理论及创作成果进行系统性研究,以弥补过去因为日常工作太忙不能系统研究的遗憾。他认为,王羲之的行草成就无人能超越,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今人只有不断地心摹手追,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脱离最好的学术探索状态。

在高校为大学生讲授书法课,刘宝静对当前书法教育最大的感受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够,相应的师资太缺乏。

他曾为某高校承办的教育系统国培班上课,课前与学生交谈沟通,发现前来接受书法培训的一些教师居然是零基础。

为了做好书法教育的普及,担任中天书画院执行院长期间,刘宝静注重发挥书画院的艺术教育功能,组织书画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从2016年以来,由中天书画院组织举办的中天社区书画艺术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两届,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书画艺术文化社区。依托中天书画院,中天社区还组建了业主书画协会,挖掘发现了众多业余爱好者,并为这些爱好者提供了专业的书画指导及展览指导,为业主书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组织保障。他还与中天物业公司一道,推动在中天社区建立十四个片区书画活动室,为业主开展书画活动打造了平台。

学习书法 受益一生

书法,是与文字同步产生发展并伴随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书 画

刘宝静的书法创作之路,起源于年轻时对漂亮文字的喜好。而让他爱上写字的有两个人。一位是他的父亲——这名普通的工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刘宝静在部队服役期间,父子之间经常的书札往来,给了刘宝静潜移默化的审美影响。另一位坚定刘宝静练字习惯的,是他十六岁参军入伍时遇到的从军校毕业的白族排长。年轻的排长气质儒雅,热爱阅读,字迹优美,是战士们崇敬的文化人,连他为战士们书写的打猪草派工单,都成为了刘宝静认真临习的字帖。

1980年,退伍返乡的刘宝静报名参加了由时任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著名书法家姜澄清先生等人组织举办的书法培训班,正式学习专业书法。

学习书法,让人受益一生。退休前,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媒体工作,但凡有闲暇时间,刘宝静就会将案牍劳形之事暂抛脑后,让自己从高压快节奏的状态转入安定的慢节奏书法练习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研习书法的业余爱好,让他一直保持着健康与内在的安宁。

书法丰富的审美思想,是学习者直接受益的部分。刘宝静说,书法爱好者探索艺术规律的过程其乐无穷,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书法艺术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中”是“不偏不倚”“和”即“和而不同”。“中和之美”与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致的,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生于阴阳,而著名书法家姜澄清先生亦认为“书法源于道”,并认为所有书法作品,就是处理“黑”与“白”、“阴”与“阳”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正如潘天寿给学生讲解画兰花要用最少的线条分割最多的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要有协调统一的关系。书法艺术讲究的也是处理好浓淡关系、空间关系、枯润关系、疾徐关系、疏密关系、大小关系、粗细关系,而这些审美的关系,都来源于传统的哲学和美学。

中国书法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刘宝静说,比如晋唐的抄经手,他们的小楷水平很高,其作品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弘一法师出家前,其魏碑水准已经很高,遁入佛门后,他的字变得肃穆、脱俗、内涵丰富且很感染人。俗人八大的书法不激不励,亦给人以禅佛意趣。

刘宝静认为,文字是用来记录思想,讲的是实用性,只有上升到具备审美内涵,方可称为艺术。古人与今人对书法的理解不同。古人并不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因为古人读书伊始是从实用性出发使用毛笔写字,在慢节奏的生活中,造就了很强的软笔驾驭能力,在诗词唱和、交流信息中,不知不觉探索了书法的美学规律,将其上升为一门艺术。而今人学习书法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性,在信息时代,电脑、手机打字大有取代以笔书写的趋势。学习书法者,完全是为了对艺术的追求。

今人书法“尚式”批评“丑书”不可偏颇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全”,在刘宝静看来,今人学习书法“尚式”。

他说,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古代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当代书法家要实现超越很难。而当代书法更强调艺术性,作品多通过展厅呈现和传播,因此,“强调艺术性、特别是书法作品的形式感”,成为当今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

对于近年来被外界批驳得很厉害的“丑书”,刘宝静认为,不能一概论之。他认为:“丑书”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的确没有传统功力、满纸狼藉的“真丑”,另一种是跳出传统审美之后所进行的创新,但其前提仍是具备坚实的书法传统造诣。而后者,是书法进入纯艺术领域的高水平作品,不能欣赏的人,是因为还没有跟上其走得太快的审美步伐。

猜你喜欢

书画院书法作品书法艺术
身边雷锋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所谓书法艺术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