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关系视角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演进

2019-01-10刘颖琦岳为众李苏秀

中国科技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充电站相关者运营商

刘颖琦,张 晶,岳为众,李苏秀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北京 100039;3.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4.国网能源研究院,北京 102209)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能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到204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30%,相当于在当今全球需求中增加另一个中国和印度的总需求[1]。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战略,并将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措施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计划。其中,电动汽车作为交通低碳化的重要手段得以迅速发展。2017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超过122.3万辆,同比增长58%;中国以57.8万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市场[2]。

在中国,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解决方案。充电设施作为电动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影响并制约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3],因而受到政府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如2015年,发改委印发的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为500万辆电动汽车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的任务目标,旨在从供给侧拉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发展。同时,政策提出为了探索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积极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培育市场主体。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模式的推动下,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在内的新兴参与者的加入,使产业链逐渐丰富。

由于充电基础设施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同样受到理论界关注。其中,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及优化方法研究[4-8]、供应链及盈利模式的角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模式的影响研究[9-11]、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的应用案例的研究[12-16],以及从政策角度[17-18]及市场发展角度[19-22]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的研究是当前的重点。现有研究基本涵盖了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但是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从产业链视角对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日趋重要。本文在分析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现状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从网络关系的视角研究市场参与者的类别及变化,分析不同阶段下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产业链演进特点以及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变化,进而展现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1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现状及相关政策

1.1 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40%以上。作为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硬件设施,充电基础设施尤其重要,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加速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能源局主导成立了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截至2017年底,根据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建公共类充电桩(公共桩和专用桩)213903个,比2016年底增长51.7%,虽然2017年较2016年的增长速度放缓,但近3年的增长率都在50%以上,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明显(见图1)。

按充电方式的不同分类来看,公共充电桩中交流充电桩86469个、直流充电桩61375个、交直流一体充电桩66059个。另外,联盟内各个整车企业成员上报私人类充电桩 (自用桩)为231820个。根据联盟采样的车桩相随数据显示,共有291848个桩搭配电动汽车而建。由此可知,其中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的比率达到了79.43%。总体上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进入快速发展期。从联盟公布的运营数量角度看,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经有13家充电运营商的充电桩数量超过了1000个。其中,特来电、国家电网、万帮(星星充电)和中国普天四大运营商分别以97559个、42304个、28521个和14660个的运营数量居于前四。由此,根据全国公共充电桩总数计算得知,前四大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国内全部充电桩数量的85.57%。从运营企业的性质来看,前13家运营商中,国有企业有3家,民营企业有10家,其市场份额达到整个市场的69.99%。不难看出民营企业在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社会资本的介入使得充电设施的产业格局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进入该产业。

图1 2010—2017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1.2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相关政策

为了更快地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形成智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充电服务网络,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计出台的关于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45份,主要聚焦于战略规划、法规标准和补贴奖励三个方面(见图2)。国家政策全面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鼓励社会资本加入进而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战略规划方面主要对国家充电设施发展制定了分阶段的建设格局和目标,规定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运营和建设,鼓励推广PPP模式,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其次,法规标准方面主要对充电设施的用地利用和设施建设、电价费用以及充电标准等进行了规定,例如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同时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并从2017年1月1日起,新安装的充电基础设施必须符合新国标。

图2 国家层面充电基础设施主要政策体系梳理

在补贴奖励方面,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示范城市给予综合奖励,对电动汽车推广规模满足一定数量、充电设施建设在政府部门备案且不限制采购外地品牌车辆的地区给予9000万元的充电设施奖励。

本文统计了2009—2017年的政策年度发布数量和生效数量,绘制了全国公共类充电桩数量与充电设施政策数量对比图(见图3)。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关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政策的发布和生效数量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12年以后趋势较为明显。由于2012年科技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第一次明确强调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制定发展规划,研究关键技术,且探索商业模式,为以后国家政策制定方向和充电设施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全国公共类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数量与年度生效中的政策数量呈现了基本一致的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良好的推动效果。

图3 2009—2017年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政策的年度政策数量和充电桩数量对比

2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及利益相关者网络关系构建

2.1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全景

在政策鼓励下,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如一些互联网基因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等(见图4)。

产业链上游是充电设施制造商,是为中游运营商以及下游用户提供充电桩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制造企业,主要是为充电站/桩的运营商提供充电设备以及后期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服务。本文将充电设备制造商和配电设备制造商统一称为充电设施制造商,产品主要包括充电设备和配电设备两类。

产业链中游以充电站/桩运营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为主,充电站/桩运营商投资建设充电站,安装充电桩并负责运营和后期维护,通过向下游的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充电服务获取利润,主要由电费和服务费等构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则为不同规模充电站或者商业地产、汽车厂商、地方政府等不同场景的充电站/桩提供从前期设计、施工到后期配电设计等的解决方案,为运营商提供充电设施监控和运营管理系统。另外,电力能源提供商则为充电站/桩运营商提供电力服务并获取相应利润。

图4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全景图

产业链下游的电动汽车用户包括私人乘用车和公务车用户,公交、出租、环卫与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用户和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用户。信息平台服务商为了促进运营商的互联互通,通过搭建充电服务平台,为下游用户提供整合的充电站/桩的信息,用户可以直接获得充电站/桩运营商的充电服务,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服务商提供的充电平台,查询充电站/桩的信息并获得充电服务。

2.2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利益相关者及其网络关系

目前中国充电设施产业链全局共有相关企业300多家,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分析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产业链变化趋势,本文对现有多家企业的业务内容、网络信息以及新闻报道等进行搜集和分析,根据企业间的业务及组织结构关联程度,最终梳理出拥有充电桩制造、建设以及运营等业务的企业178家。本文根据产业链中利益相关者的产业功能对现有企业进行分类,代表企业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分类得出,现阶段的充电设施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是传统的制造企业,如中恒电气、和顺电气、许继电气,以及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如智充科技、畅的科技、新能电庄等。传统的制造企业更具生产制造上的优势,而科技企业则更具网络监控、技术升级以及互联互通方面的技术优势。

表1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代表企业

充电站/桩运营商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电力企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石化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充电设施制造企业(华商三优、普天新能源、特来电等)以及互联网科技企业 (智充科技、畅的科技等)。电力及石化企业不仅拥有国有资本的优势,在运营方面也更具经验;充电设施制造企业相对具有较高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为充电产业建设提供基本保障;科技企业则发挥其 “互联网基因”的优势,在智能充电、平台监控以及充电方式和途径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便利。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为了促进电动汽车充电互联互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涌现了新的参与者——信息平台服务商,通过与不同运营商互联互通,搭建充电服务平台,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加完整的充电站/桩信息。最早出现的信息平台服务商是在北京市的政府部门监管下独立运营的第三方平台e充网。此外,2015年1月底,科技企业北京电动未来已上线 “充电桩”APP,旨在让充电变得越来越简单;南京云快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推出了独立的第三方云快充共享平台。2017年,整车制造企业北汽新能源也开始着手打造充电应用服务平台——轻享 “充电吧”。另外,国家电网以及南方电网则作为电力能源提供商,为充电站/桩运营商提供电力服务,并获取相应利润。

综合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全景及现有利益相关者的主要业务和在产业中发挥的功能,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网络关系图

3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二阶段演进分析

3.1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发展阶段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 “坚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国家已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国家、地方的支持以及各参与方的积极推进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发展[20]。但是,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没有关于其产业阶段划分的明确定论。但有政策指出, “十二五”以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突破,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虑到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参考其他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23-25],本文以政策出台时间为标准,结合政策内容、充电桩数量和市场发展情况,将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划分为市场导入和市场扩张两个阶段(见表2)。

(1)市场导入阶段(2009—2015年)。这一期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主要处于产业培育阶段,数量缓慢增长,2009年充电桩数量不足1000个。产业政策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作为电动汽车发展的配套设施进行推行,因而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例如,2012年科技部发布的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分析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并制定了电动汽车发展的详细规划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路径,但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仅对2015年的建设规模以及充电接口、充电通信协议、充电站设计规范等做了简单描述。在这个阶段中,充电市场多以国有企业主导,北方以国家电网公司及其系统内的华商三优、许继集团等为代表,南方则以南方电网、中国普天为代表。因此,政府及国有资本在此阶段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该阶段中的运营商各自为营,收入来源主要以收取电费和服务费为主,支付工具也是以单一的RFID卡、IC卡、CPU卡为主,且平台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为用户使用造成了不便。

表2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阶段

(2)市场扩张阶段(2015—2017年)。2015年PPP模式的提出使得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阶段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快速增长,市场扩张加快。政府出台了专门针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一系列政策,如 《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单位内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等。2015年,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提出通过推广PPP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合理价格机制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随后,产业链持续扩张,市场利益相关者迅速增多,星星充电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以及社会资本的介入,一方面使得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如星星充电的 “众筹”商业模式,提出广告充电桩等充电基础设施的附加收入;另一方面也使互联网科技融入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如线上支付、微信公众号支付等智能支付方式为用户使用打开了渠道通路。总体来看,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已经由国有资本驱动转向政府和市场双驱动的发展阶段。

3.2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演进分析

为了探索可持续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链角色日益丰富,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创新。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用于反映个人或组织在其社会网络中具有的权力程度或中心地位[26],主要包括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每种指标测量的角度不同[27]。为了进一步研究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的演进,本文利用UCINET分析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市场导入阶段(2009—2014年)和市场扩张阶段(2015—2017年)的产业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并以点度中心性为分类依据,分别绘制了两个发展阶段的网络关系图谱。其中,点度中心性描述的是在整体网络中,与该利益相关者有联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数量。点度中心性的值越大,说明该角色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数量越多,就越处于网络的中心,影响力也越大。中间中心性是指一个角色在其他两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连线上,可以反映其对资源的控制程度。中间中心性的值越大,这个角色在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失去该角色,两边的节点便失去了联系。本文通过对比两个阶段产业链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网络中心性的变化,探索产业发展的变化程度,从网络关系的视角研究充电设施产业链的动态演进,从而进一步探讨产业链变化对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

(1)市场导入阶段(2009—2014年)。市场导入阶段主要为国有企业主导市场发展的阶段,政策针对性较低,各个运营商还处于各自为营、商业模式较为单一的阶段,整个产业在政府及国有资本的驱动下缓慢发展。根据UCINET对该阶段127家企业的分析,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分析结果中排序前20的企业见表3。

表3 市场导入阶段的点度中心性及中间中心性分析结果(TOP20)

由表3可知,国有企业分别占55%和50%(灰色部分),主导着产业的发展,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许继电气、中国普天等。特别是国家电网的两个中心性均排在首位,说明国家电网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地位,对产业发展影响极大。

为了进一步考察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利益相关者,本文以点度中心性为分类依据绘制了市场导入阶段的网络关系图谱,其中点度中心性值越大,节点图标越大(见图6)。图6明确呈现了国家电网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南方电网、许继电气、中国普天等国有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点度中心性在3以下的企业有100家(78.74%),与其他角色完全没有联系的企业有19家,说明该阶段的产业资源集中在少部分企业中,一些企业尚脱离于核心网络之外;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性质以及在产业链中承担的角色分类来看,该阶段角色主要有上游的充电设施制造商、中游的充电站/桩运营商、电力能源服务商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呈现出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为运营核心,国有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局面。

具体来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均同时承担了运营商和电力能源供应商的双重角色。国家电网拥有充电站规划、电力传输与优化等优势,并可以从下属子公司采购充电设备。中石油和中石化利用庞大的加油站网络资源,投资建设并运营充电站,是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的典型运营商。其他国企、央企还包括华商三优、中国普天等。此外,充电基础设施制造企业多以传统的电气企业或电力企业为主,如中恒电气、和顺电气、特锐德等,另外多数制造企业还同时充当着运营商的角色,或者成立子公司专门从事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如特锐德在2014年成立了特来电,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的建设、运营及互联网的增值服务。在这一阶段,虽然有万帮新能源、珠海泰坦科技等民营企业和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积极布局充电领域,以及少数几家科技企业的兴起,如北京绿桩、卡丘充电等,但从产业内角色关系程度上看,有多家企业处于初步布局阶段,呈现出各自为营的局面。

图6 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导入阶段产业链网络关系图

(2)市场扩张阶段(2015—2017年)。2015年PPP模式的提出使得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表4为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扩张阶段中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点度中心性及中间中心性分析结果。与市场导入阶段相比,相对处于产业中心地位、对产业影响较大的前2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分别占45%和30%(灰色部分),并且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科技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公司,如青岛特来电、北京电动未来、万帮星星充电、畅的科技等。虽然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有企业依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更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以及社会资本的进入,对产业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表4 市场扩张阶段的点度中心性及中间中心性分析结果(TOP20)

在中心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同样以点度中心性为分类依据,绘制了市场扩张阶段 (2015—2017年)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关系图谱 (见图7)。首先,图7更直观地呈现出充电基础设施市场中,利益相关者数量增多且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网络线增加,网络关系较市场导入阶段更加复杂。其次,除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有企业外,北京e充网、北汽新能源、北京电动未来在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最后,产业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基本都已包括在网络之内,仅有点度中心性为0的8家企业还未完全联入网络。

从上述分析得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变化,得益于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因此,本文通过对市场扩张阶段的产业链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导入阶段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有四点:①产业链中游出现了新的角色——信息平台服务商;②产业链上游角色业务向中游拓展;③其他产业的企业逐渐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④互联网科技企业促进了产业链上游、中游逐渐融合。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的演进,使得产业的资源和信息流通更加顺畅,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互联互通。

图7 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扩张阶段产业链网络关系图

(1)产业链中游出现了新的角色——信息平台服务商。充电运营商各自为营的状况,对下游用户的充电行为和体验造成了不良影响,如用户需要下载不同APP或者办理多张充电卡来使用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等。因此,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出现了 “信息平台服务商”。目前信息平台服务商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平台e充网,二是整车制造企业北汽新能源,三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北京电动未来和江苏云快充(见表5)。信息平台服务商的出现,不仅促进了运营商的互联互通,也便于下游用户查询不同运营端的充电站/桩信息,并催生了便捷的支付结算方式和 “私桩共享”新模式。

(2)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上游角色业务向中游拓展。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和充电需求的升级,产业链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作用下有了明显变化,首先是上游的充电基础设施制造商积极布局充电设施运营。

华商三优是从充电设施制造商向运营商转型的典型代表。作为北京电力公司在2010年成立的二级单位,其在2014年以前的业务主要以承建充电站的总包工程为主,承担及参与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超过60座,其中包括了由国家电网投资的高安屯、四惠、小营、小圣庙以及西黄庄等;2014年底,公司开始布局充电站运营,并投资和建设充电基础设施;2015年,公司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业务,开发出 “优易充”充电APP,为电动车主提供信息查询、充电支付等服务。此外,华商三优利用 “互联网+”思维,开发并实现私人车主之间的充电桩共享模式,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3)其他产业的企业逐渐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其他产业的企业积极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对增强产业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其中以传统制造企业和整车企业为典型代表。

传统制造企业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相关业务。首钢集团旗下的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简称 “首自信”)是传统制造企业布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典型代表。首自信从2016年开始进入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由其自主承建并运营的石景山区光伏超级充电站、中关村创客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已经投入运营,公司目前已介入的业务包括充电桩研发、生产制造、安装、充电站建设、充电运营、APP信息查询与充值以及其他相关增值服务等。

整车企业与充电设施制造企业合作,布局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作为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北汽新能源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业务的布局作为构筑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环节。2015年7月,北汽新能源与青岛特来电(充电设施制造商)、冀东物贸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北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从产业布局上看,该合资公司为北汽新能源实现车桩一体化、构建 “产品+充电+运营+服务”的充电 “生态圈”奠定基础。该公司在北京搭建了以 “主流快充为主”的充电网络,全面实现了 “智能充电、手机支付”的充电服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城市级充电体系模式和充电网络技术平台。因此,北汽也由单一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供应商成功转变为绿色出行整体方案提供商。

表5 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服务商基本信息

(4)互联网科技企业促进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上游、中游融合。众多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从成立之初便从充电设备研发生产、充电站/桩建设运营以及解决方案提供等多方面布局充电领域,致力于成为电动汽车充电综合服务商,促进产业链的上、中游业务的逐渐融合。代表性的企业包括智充科技、富电科技、畅的科技、云杉智慧、星星充电等企业。

北京智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4日,承担了产业链上充电设施制造和解决方案提供的双重角色。基于其完整的研发与销售服务能力,智充科技向客户提供品类齐全、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充电桩产品;同时,智充科技也具有为运营商提供充电站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软硬件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 “未来充电站”这一品牌,为运营商提供远程监控平台、定制微信公众号一体化支付系统等服务。智充科技的高效率、低成本的充电运营方案,有利于促进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提高利用效率。

北京畅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8日,也是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多方位布局的代表。首先,畅的科技提供壁挂式、落地式、广告式等多种充电桩产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其次,畅的科技在为车主提供在线充电移动应用工具的基础上,运用其 “桩管家云服务平台”为运营商或其他客户提供APP定制开发服务,集成充电桩运营维护、站点管理、计费结算、增值服务管理等业务,实现桩联网应用模式,满足电桩运营管理的应用和维护要求。另外,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入市场,推动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的布局与创新。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得以创新和完善,如星星充电提出的 “众筹建桩”商业模式、畅的科技的广告充电桩获取额外收益的模式等;另一方面,互联网科技企业使充电桩的智能化成为可能,如智充科技的智能充电桩通过电池信息监测、匹配、调节来保护电池,通过微信实现线上支付、扫码充电来完善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关系及业务的分析和梳理,发现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网络密度逐渐增大,网络关系更加复杂化;产业发展格局也逐渐发生改变,不仅出现了新的角色——信息平台服务商,产业链上游角色的业务逐渐向中游拓展,也有其他产业的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的逐渐加入,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资源和信息流通,并使上游、中游利益相关者的相互融合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4 结论

(1)政策有效推动市场加速,产业发展由市场导入阶段(2009—2014年)进入市场扩张阶段(2015—2017年)。首先,为了更快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形成智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充电服务网络,国家及各地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主要聚焦于战略规划、法规标准和补贴奖励三个方面。2010—2017年,我国公共类充电桩建设运营数量从1122个增至213903个,且与年度有效政策数量呈现了基本一致的增长趋势,反映了政策良好的推动效果。为了持续加强政策的积极作用,国家可进一步加快政策落地,在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将宏观政策进一步细化,并加紧研究合理布局从而实现规划目标。其次,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已经由政府及国有资本推动、政策针对性低、运营商各自为营、商业模式单一的市场导入阶段逐渐发展为国有和社会资本双重驱动、产业政策引领、运营商互联互通加强、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市场扩张阶段。

(2)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扩张,利益相关者增多,民营企业比例增加。本文通过对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全景以及产业链演进的研究发现,随着充电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增多,密度逐渐增大,网络中的关联程度也得到加强。同时,根据对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的计算结果显示,在产业链中影响程度较大的前20个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减小而民营企业、初创公司等的比例增加,且未连入网络的企业也在减少,使得民营企业及社会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产业发展逐渐呈现由 “国有企业主导”转向 “国有和民营共同主导”的发展趋势。

(3)产业链出现新的产业角色,上游、中游逐渐融合。根据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中相关参与者的产业功能及分类研究发现,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链中游出现了新的角色——信息平台服务商,为中游的充电桩/站运营商之间以及运营商和下游用户之间搭建了新的桥梁,提高了充电便利性。上游制造企业的业务向中游的拓展和其他产业企业的进入使得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链上游、中游角色的逐渐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科技优势加快了产业的互联互通。

(4)产业链新利益相关者的进入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初创公司以及社会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上的创新和市场竞争。APP信息查询、移动支付、微信公众号扫码支付、远程云管理平台等服务创新以及私桩共享、众筹建站等模式创新增加了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活力,使 “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鼓励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互惠合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共享化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充电站相关者运营商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仪设备在蓄电池充电站中的应用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首充”
地产人的知识充电站,房导云学堂5月开讲!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