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新工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01-10司友琳李文戈杨俊松王媛媛黄爱兰

农产品加工 2018年23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工科食品

司友琳,李文戈,杨俊松,王媛媛,黄爱兰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作为一种新型工程教育,其育人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1]。新兴工科将科学、人文、工程相互交叉,旨在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铸就创新精神[2]。正值加快新工科建设步伐之际,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15年建立。在医学院校雄厚的医学知识背景下,蚌埠医学院将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科专业与医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食品科学理论为基础,化学、生物学、营养与卫生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多元化教育教学管理为一体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专业目标定位突出办学优势特色

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营养和卫生的食品促进人体健康,反之,品质、卫生安全无保证的食品,将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性问题日渐突出,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食物链管理和保护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3]。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系统全面的质量安全管理,涵盖食品加工、食品安全、食品流通、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等诸多领域。未来社会将需要大批具有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基于以上原因,学院积极探索食品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医学院校肩负着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使命,在医学院校开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够发挥医学院校特色,将食品质量安全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食品专业理论为基础,发挥医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和教师资源,培养拥有扎实的食品专业理论和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兼有实践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4]。

蚌埠医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定位上有别于其他农、林、工等高校,加强校校、校企等联合办学力度,利用地区食品工业资源,致力于培养“懂食品、精检验、强防控”的人才。立足区域食品产业发展,辐射国家食品产业,为现代化食品产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2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育构建融合式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总体设置上,本着以德树人、注重工科基础、强化实践教学、利用医学优势转化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育的工医融合式课程体系,达到知识共享、交叉融合的需要[5]。

育才先养德,未来的创新人才首先应具备优良的人文修养。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了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

专业课程设置从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广泛性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在原料控制、食品工艺、机械包装、安全控制、质量管理等“工科”方面的基础知识,相应开设了“食品化学”“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学”“食品包装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利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相辅相成。特别将“食品安全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引领课程,放在第一学期讲授,让新入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方向更加明确,对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技术体系、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方面有初步的了解。

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产品设计→加工工艺→感官评定→理化检测→卫生指标检测有系统认识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上创新性地设置了“食品检验综合实验”课程,仿照实际食品生产过程,使学生从最初的工艺设计、产品加工、品评、检测到对食品的品质、安全控制,亲身实践,从而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评定检测的全过程。

利用“化学”“生物学”“检验学”“预防医学”和“营养与卫生学”等医学专业优势课程,开设了“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流行病学”“食源性疾病及其控制”等课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相关课程进行了优势转化,以期依托医学背景培养出知识与能力较为全面的专业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出真正能将食品健康、营养、安全与医学知识融汇贯通,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深层次地研究健康食品的复合型人才,特开设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病原与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特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医学知识储备,对未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宽口径”培养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3 创造批判性学习环境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思维的基础能力,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6]。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多门课程实行小班授课,采用PBL教学新模式,充分营造批判性学习环境,着重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案例,引导学生开放思想,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摒弃盲目从众心里,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提升自我判断能力,进而探索寻求真理,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从已试行改革的课程来看,初显成效,教师与学生能良好互动,学生通过相应课程的培训,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发现问题更具敏锐性,分析问题系统性增强,认知能力更加成熟。

4 创新多元化管理模式提升学生主动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过程中实施教学与科研同步管理模式。大一下学期,将学生分成5人组,导师团队一一对接。每个导师团队设教学指导教师1名,科研指导教师1名,青年教师1名。导师团队中的每位导师发挥各自优势,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等方面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与导师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全面发展。从目前改革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大大调动,学生有机会尽早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及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辅导员则由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对学生工作有热情的专业年青教师兼任,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精准的指导和管理。

5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夯实教学工作基础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一定要过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方向齐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各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质量控制标准和行为,成立了专业建设小组。建设小组以新引进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老教师参与辅助的模式,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交流、探讨;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旨在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以及方向齐全、基础扎实、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团队。

大力引进专业教师,加强自身师资培养。对新进青年教师,采取多元化导师制培养模式。每位青年教师安排教学、科研指导教师各1位,并要求专业青年教师选修2门以上医学专业相关课程,拓展专业领域,交叉融合各学科知识。另外,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学生管理和科研指导工作,实现青年教师一专多能。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教授举办讲座;选派教师特派员下企业,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选派教师外出其他高校课程进修;合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先进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综合实力。

6 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创新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2个方面,具体包括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实习实训、产学研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认识性实践和生产性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等内容。

为保证实践效果,重在建立稳定的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医学院校办学优势,拥有基础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食品药品理化分析实验室、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室。学校还拥有省生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所,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鉴定站,这些都为专业实验实训提供了保障。

以服务社会、专业实践、生产实践、各类科研课题的项目为训练的载体,每年举行“3.15活动周”、“食品安全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理念,巩固思想、增强责任心;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平台,不同角度、多方面开展大科技创新活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模拟实践提供了保障。

校外与食品药品监督检测机构及大中型食品企业车间、检测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多家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另外,与周边高校构建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大二、大三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认识性学习和生产性学习,充分利用食品企业、科研单位实验室,提高实习质量,尽早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大三、大四加强专业设计课,结合之前的科研实训,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新工科发展为契机,在工科基础上融入医学特色,逐步构建合理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工科食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