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古典文化的有缘人
——读《古典学术讲要》有感
2019-01-10冷玉斌
◇冷玉斌
读江弱水先生《诗的八堂课》,遇到一句话: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形而上时刻,这是诗的时刻,也是哲学的时刻,或者说,这是诗的哲学的时刻。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一本书,我以为,当年遇到它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形而上”时刻,所以,近十年来,翻阅多遍,仍不断从中汲取到新的东西。这本书,就是学者张文江教授关于中国古代典籍的讲记——《古典学术讲要》。
张教授选择古代经典篇目,深入浅出、逐字逐句进行讲析,试着理清它们的源流演变,并探讨它们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更大的背景来说,张教授也是在寻求中华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古典学术讲要》里到底有什么?我略述个人所领悟之二三。
有传统——古典之魅
现在小学、中学里教师们都在大谈传统文化。依我看,如果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研习局限在像《三字经》《声律启蒙》这些童蒙读物上,带来的就很可能会是视野窄,底子薄。《古典学术讲要》并非所有古典的阐释大全,但如《学记》《史记》《五灯会元》《西游记》,恰恰是极有原典之象的,简单的文字经张教授一一推敲,就被挖掘出其中来自古典又通向古典的“原力”。这种原力既构成了传统本身,也是之后传统的源泉,说古典之魅,意思就在这里。
《西游记》很多人讲过,张教授截取其中一些章节,能让你突然发现,原来传统是在这里,而且特别有趣,更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出来。“傲来国”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我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傲来”并非出自民间传奇,是吴承恩听得“噢嘞、噢嘞”这样的农工号子便定了国名为“傲来”。它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易经》的“谦卦”中,“傲来”是指一种“贵族气”,“贵”是心理的贵,自尊自重,这样的人不多,但看到他们就可以安心。“我觉得是可以相通的,谦卑中含有骄傲,骄傲中含有谦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我非常非常低了,但是你难以跨越。想想,孙悟空确实很低,就一石猴,但后来,谁能跨越他呢?书中诸如此类的传统层面的辨析与解释,太多太多,张教授又是用了最为传统的像师带徒一样的方式,面对面传授心法,让读者跟随其后,在古典里获得传统文化的润泽,涵养更好的人生。
有智慧——学问之通
学者赵汀阳评价《古典学术讲要》时,称其中“诸多高论令人佩服”。“高论”是什么,或说来自哪里?无他,智慧。张教授对经典的解释,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与今人对话。所谓今人,又是中西兼有,张教授解释中国古代经典,常和西方硕儒心意相通。这部书开篇就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关教育的论述与我国的《学记》比对,你会发现,西学与中学有相同、相通之处,而后,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维兰德、黑塞、怀特海……他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人之间架起了桥梁,通透、通达、通畅,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话语,时时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什么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什么是思如泉涌、智慧满溢……
有课堂——教学之场
《古典学术讲要》一书是课堂的重现——看得到张教授在课堂上谆谆教诲的样子,虽然看不到学生,也没有学生说的话,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与学生在这样极致的课堂里的对话与交锋,他实际上一直在推进并回应。同样是做教师、教语文,有幸识得这样的教学现场,实在是再好不过。张教授有古风,嚼饭哺人,一句一句讲,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跃然纸上。说实话,多读一会儿,就分明感受到,这样充实而饱满的课堂上,知识、见地、哲思、要义、情怀,哪一样都不缺。
读着书,我也好像来到这个课堂做了学生,正听着老师的指点与引导。这样的对话感,在这本书里显得尤为强烈,这肯定是张教授讲得好。他是如何做到的?各人自有领悟,总之,跟张文江教授学教书,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有善良——为师之道
书中,张教授讲教育真正的功能,在于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至于如何做一件事情,还是其次的作用,这就是《学记》里写着的“求善良”。作为教师,张教授自己毕生求善良,最终,这些又都在他的书里体现出来。为师之道,同是善良。
读《古典学术讲要》,看得到张教授对学生的拳拳之心。说到底,他讲的学问,是与人生直接关联,他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希望借这些学问,让学生更好地去生活。他会从经典出发,联系生活中的人情事理,给学生提醒或者警示,不致误入学问与人生之歧途。
张教授的为师之道,还有一点特别好的,那就是“让”。他提出,如果学生真的发挥了,教师要退让,要闪避,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好的教师永远把自己当学生,而学问有些至深之处,只有当了教师才能学会。”所谓“敩学半”,就是这个意思。
读过张教授在另一本书里的一段话,他说从事学问研究,最踏实的还是走“至纯厚”道路,摒除世俗的虚名浮利,首先着眼于自身,久久修持。我想,贯注《古典学术讲要》的,正是张教授“至纯厚”的学问与人格的内力和气息,他心怀善念,将自己内心的好东西和盘托出,赠予学问有缘人。但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有机会读读此书,做古典文化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