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0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第三小学丁志娟
江苏省徐州市少华街第三小学 丁志娟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不被冠以“古”,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从未断层,即便历经战火洗礼,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依然光彩夺目。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传统文化本就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接受诗词、孝道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下一代的历史责任,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继承和发扬,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一、探究本地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有文学上的、艺术上的、科技上的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首先要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本地风俗的欣赏和热爱。
例如,端午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全中国人民都在过,但一个地区和一个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以腊八节为例,煮腊八粥、腌腊八蒜等,腊八粥中的食材北方和南方就有很大差异。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时令安排作文,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以此为写作素材,写出当地传统节日的特色。又如,学习游记类文章,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以当地的旅游景点为载体,引导学生怎样将旅游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怎样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感受,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老师要有意识地宣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
总之,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能够将传统文化学习融入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也能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使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二、结合教材引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教材,传统文化的应用应该以教材为载体,为拓展的核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应用。
第一,引入同类题材,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以《江南春》为例,这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古诗写景为中心进行拓展,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景,抒发的是凌云壮志。又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写出了景的寂静,衬托出作者的惆怅。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人景结合,写出了景的欢快,读之让人心情豁朗,身心愉悦。将不同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比较学习,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古诗的经典句子,又能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教材,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以教材为例,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再结合课文思想引入传统文化,升华教学的思想、精神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更好、更有效地培养、教育学生。例如,《老师,你好!》是一首现代诗,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我国深厚的“尊师重道”文化,可以引经据典,可以引入文言文、古诗等,让学生在典故和文字中体会中华几千年的尊师重道思想,如,“遗桥三敬履”“一字之师”等,通过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古往今来一直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中国人。
第三,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更广博的见识。例如《但愿人长久》写的是苏轼兄弟的故事,教材结尾引用了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将全词用于教学当中,要求学生理解背诵这首词。结果发现学生对词的兴趣比课文本身都浓厚,老师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创新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国传统文学的形式丰富多样,例如,民俗、戏剧、诗文、饮食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注重应用方法的创新。
老师要明确传统文化不仅是诗词、文言文,还包括京剧、皮影、杂技、绘画等,本着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思想,老师应客观对待传统文化的分类,要更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传统文化。例如,在《三顾茅庐》教学中给学生播放皮影戏来讲述这个故事,新颖的教学方式、新颖的课件类型更能吸引学生,使其更专注地参与教学。又如,让学生结合皮影戏等素材,塑造《三顾茅庐》中的各种形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有了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参与。
总之,在传统文化体验中,要注重实践,要注重传统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要注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的创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实践,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起到其预想的教育效果,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应用的方法、策略,更要关注传统文化应用的效果和思想,要将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文化素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进而将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思想、文化、精神融入脑海、融入血液,成为真正的炎黄子孙,成为真正的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