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表达,何字当先
——例谈文言文中的“也”字
2019-01-10河北
河北
近日,笔者参听了一节高三年级文言虚词的备考调研课。当主讲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训练到虚词“也”字的两组句子时,教师们对“也”字在这两组句子中的意义持不同意见。在这场“辩论”中,笔者产生了新的思考。请先阅读这两组句子:
第一组:
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组: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东方朔《答客难》)
针对这两组句子中的五个“也”字,一种意见认为,第一组中的两个“也”字用于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第二组中的三个“也”字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另一种意见却认为,第一组中的两个“也”字,句①表示解释说明,句②表示判断,第二组中的三个“也”字均表示句中停顿。
其实,这两种意见都存在问题。笔者认为,第一组句①中的“也”字属于陈述语气助词,表示解释原因,句②中的“也”字属于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第二组句①中的“也”字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句②中的两个“也”字也用于句中,但表示列举,即用于并列的句子之后,表示并列关系在句读上的停顿和关联。两组句中的几个“也”字,其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错误,主要是师生对文言虚词“也”字的意义和用法认识不清,掌握不准,因而判断失误。因此,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对“也”字做一个梳理,以澄清认识,避免混淆,助力2020年的备考。
我们知道,作为语气助词,“也”字在文言文中表达着极为丰富的语义和语气。
那么,“也”字都具有哪些用法?它都表达哪些语气呢?请看以下梳理:
一、句末语气助词
(一)陈述语气助词
是指用来说明情况、叙述事实的语气助词。它不表示疑问、祈使和感叹等语气,而主要表示判断、确认和因果等。
1.表示判断
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其常见格式是“……也”“……者……也”,等等。翻译时可采用多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其共同点是在谓语前面加表示判断的“是”字,不译。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上述示例中,三个“也”字均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后,表示判断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2.表示确认
“表示确认”是指对上文有所说明、解释或确认。实质上是判断语气的引申,只不过是用在陈述句的句末罢了,有时与现代汉语“是……的”格式相当,但多数不译。如: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上述示例中,加点的“也”字中,句①是后句对前句的说明;句②表示解释;句③的两个“也”字,可翻译成“是……的”,表示确认。
3.表示因果
“也”字用在因果句句尾,表示申述原因或进行推理,不译。如: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也”字在句①和句②中表示先果后因,在句③中则表示行动与目的关系。
(二)疑问语气助词
表示说话人对某一问题有疑而发问,等待别人回答。可用于特指问和选择问中,并且常与前面的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配合使用,译为“呢、呀”等。
1.特指问
指说话人对事情的某一点不知道,用一个疑问词表示出来,等待别人就这个疑点加以回答。如: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司马迁《项羽本纪》)
③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三个特指问句中,加点的“也”字,句①译为“呢”;句②的“也”字译为“呀”,前面的疑问代词“何”起到了表示疑问的主要作用;句③的“也”译为“呢”,固定格式“何谓”起到了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
2.选择问
指说话人同时提出几个疑问,让别人选择其中一个予以回答。如:
①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
译文:过去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匡扶天下,不知道是大臣的能力呢,还是君主的能力呢?
②公以为吴兴兵,是耶,非也?(司马迁《淮南衡山列传》)
译文:您认为吴王起兵,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③且夫天者,气邪?体也?(王充《论衡·谈天》)
译文: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
上述加点的“也”字,用于选择疑问句句末,加强了选择疑问的语气。
(三)反问语气助词
即用以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或问题本无疑问而明知故问的词。也就是说,以问句的方式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或问题的否定或肯定。反问的目的是加重句子语气,使之更有力量。
1.肯定式反问
加语气助词“也”,以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如: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句①和句②以肯定的形式表达了否定的意思:徐公不如您美;谁也不能使秦王朝灭亡。“也”字译为“呢”,加强了反问语气。
2.否定式反问
加语气助词“也”,以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如: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句①和句②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什么事他都能忍心去做;在哪里他们都受辱。“也”译为“呢”,加强了反问语气。
(四)祈使语气助词
指用来表示商量、希望、劝勉、请求、命令等语气的助词。它常与前面的祈使语气副词“其、愿”等配合使用,译为“吧、啊”等。如:
①公曰:“不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司马迁《鸿门宴》)
③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司马迁《孙子吴起列传》)
这四个“也”字,句①与祈使语气副词“其”配合使用,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译为“吧”;句②是项伯强邀张良逃离沛公军,属于命令语气,译为“啊、呀”;句③是韩愈对老友董邵南的安慰和劝勉,属于劝勉、告慰语气,译为“吧”;句④与祈使语气副词“愿”配合使用,表示请求或恳求语气,译为“吧”。
(五)感叹语气助词
表示说话人有感于事而发出感叹的助词,译为“啊、呀”。如: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这四个“也”字均用于句末感叹,表达强烈的感情,均可译为“啊”或“呀”。
二、句中语气助词
1.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这种“也”字,主要用于句中的主语、时间性词语或其他状语之后,还可以用于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具有突出它前面词语或分句的作用,可译为“啊、呀”,有的不译。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也”用于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译为“啊”。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也”用于句中的主语后,不译。
③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庄子·内篇·养生主》)
“也”用于时间词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也”用于句首状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⑤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也”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不译。
2.表示列举,以强调重点,引起读者注意。如: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③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列子·天瑞篇·杞人忧天》)
加点的“也”字,在句①和句③中均可译成“呀”,句②中则不译,它们都起到了强调和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
三、由“也”字构成的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
句末语气助词“也”字可以跟其他语气助词连用。几个语气助词连用,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表达不同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词上。这些语气助词主要有“也耶、也邪、也乎、也与、也已、也夫、也哉、也矣、也者、也已矣(‘已矣’是一个词)、也乎哉、也与哉”,等等。
1.两个语气助词的连用。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僖公三十年》)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已”通“矣”,也表示陈述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已”上,译为“了”。
②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已矣”是一个语气助词,语气的重点落在“已矣”上,译为“罢了”。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欤”表示感叹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欤”上,译为“啊”。
④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邪”通“耶”,表示选择疑问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邪”上,译为“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哉”表示反问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哉”上,译为“吗”。
⑥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可译成“的”;“者”表示反问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者”上,译为“呢”。
2.三个语气助词的连用。文言文中,这种语气助词的连用比较少见。如:
①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左传》)
这个句子可翻译为:“这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出逃呢?”这里的“吾”,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婴。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乎”和“哉”均表示反问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哉”上,译为“吗”。
②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
这个句子可翻译为:“怎么可以跟卑鄙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呢?”
加点的“也”字表示陈述语气,无实际意义;“与”通“欤”,它和“哉”均表示反问语气,语气的重点落在“哉”上,译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