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妨让学生做命题者
——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谈自主命题

2019-01-10贵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误点原文选项

贵州

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很多学生直言不喜欢做。原因很简单:

①看不进去。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内容包含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知识面极广。由于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阅读起来自然枯燥,再加之考试时间有限,学生看不进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高中教育毕竟属于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有的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的时候,培养他们的专业论文阅读能力,甚至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既然考试内容暂时不会有所改变,那么学生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无论兴趣如何,都只能让自己适应目前的考试。

②做题效率低。很多学生会抱怨:硬着头皮看了半天理论性文章,大概了解了内容,但到做题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哪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还得继续回到文本看相关内容,颠来倒去,耗费大量时间,也不能确定做得到底对还是不对,做题效率低。

针对以上现象,项目组提出了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命题的思路,以此来打破固有的复习模式,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将课堂还给学生。因而项目组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

一、自主对比总结:知晓题目考什么

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具体考什么、怎么考,项目组以2018年全国卷为底本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分析后学生发现如下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设置三道选择题。第一题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一般是考查文章涉及的重要概念或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第二题较之2016年之前的题型有所改变,形成了一种新题型,这类选择题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是关于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一般考查论证方法和论据是否一致,论证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第三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取文外设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文意去判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考题由于信息较为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而难度较大。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需要精析文句,辨别异同。在做这类题目时,应该遵循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的原则。

知晓了论述类文本考什么,学生自会在心中形成一种问题意识,从而在面对万千的试卷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从容面对。

二、学会自主设疑:明晓题目设误点

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解题的结果、答题的准确度,一味地在题海战术中遨游而不尝试去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及设误点,那么难免会导致耗费的时间精力不菲却收效甚微。如若转换一下思维,在复习的过程中,抽出一点时间去沉思、追溯考题的设误点,也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

对此,项目组拿出2018年全国卷Ⅰ,在给出答案没给解析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设疑,然后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明晓命题者的设误点在何处。

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D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经过反复设疑探究和对比分析,学生觉得D项错误明显,“新子学”“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有误,原文反复强调的是“新子学”在继承中发展。原文第三段“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强调的是中国思想传统和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强调“新子学”是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再由原文第四段“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以‘无’开始……进行反思批判”可知,“新子学”不能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因而选项中“脱离了”一词是问题的关键,此题重在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又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题A项: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学生经过提问设疑,发现“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再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这道题题干设置为选择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选项中有三项信息皆有误。学生对每道题都进行了设疑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A项中“互相隔膜”错误,文章第二段“‘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说明对经典文本进行校勘和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是承接的关系,在历史上是要继承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内容。故“互相隔膜”说法错误。

B项正确,原文第三段“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即为此意。

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明显,文章第四段“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说的是“仅仅停留”才会“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更何况,本句话也不是这个意思。文章反复讲的就是“照着讲”和“接着讲”之间的关系,彼此相合相融,是统一的关系。

D项“过渡”错误,与第四段第一句“‘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第四段最后一句“‘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互相矛盾。

通过自主设疑探究,学生学会主动探寻问题的指向,会积极分析选项的设误点,从而明晓有些设误点是语言表述的问题,有些是句子内在逻辑的问题,有些则是于文无据、无中生有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畏惧心理有所减弱。运用自主设疑的方法,可将一些较为复杂、陌生的文本知识化繁为简,一一分辨。

三、尝试自主命题:规避不良的解题习惯

对于已经结束一轮复习的高三学生来讲,所有的知识板块及所涉及的知识点已经全部梳理过一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各个板块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因而在进行二轮复习时,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练习、巩固还是极有必要的,但为了避免盲目练习,在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中,项目组的教师决定让学生尝试自主命题。

大胆让学生尝试自主命题,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论述类文本阅读考什么、设误点在哪儿,更能知晓设题语言的排列组合及内容的整合该有怎样的规则,如此,在面对颇需逻辑思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而言,就更易把握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命门所在。

譬如,项目组让学生在尝试对曹喆的《浅谈北京故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这篇论述类文本进行自主命题时(曹喆的《浅谈北京故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就有学生这样设题: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环境气氛和造型风格构成的意境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B.文章第三段先总述故宫建筑造型有深刻象征意义,后分别以建筑物为例加以论证。

C.文章举天安门的寓意之例,论述故宫建筑题名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

D.文章大量运用事实,即广泛结合故宫建筑物,论述了北京故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

学生设置的答案是C。理由是:内容与原文不符。因为原文中,能够论证“以和为贵的思想”的是“外朝三大殿”中的“和”字,而不是天安门的寓意。

又如,学生为《因礼俗而形成的乡土之治》(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这篇论述类文本设置了一道判断题:第四段中列举各朝各代与礼俗相关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礼俗可上升为法律,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请判断正误。

答案是错误的。该题的解题关键是“上升”一词有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礼俗是制定法律的来源,来源与直接变成法律性质完全不同。

学生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误导那些不仔细阅读及即使能找到选项与原文对比信息却忽略了内容内在逻辑的学生,从而达到设误的效果,同时也让自己更加清晰明了选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了自己在考试中走入类似的解题误区。

总之,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教学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学生的发展。“自学设疑、自主命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又能在高三紧张繁忙的备考中,促使学生规避在解题时易犯的不良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自身的解题技能。

猜你喜欢

误点原文选项
外卖小哥
注重教学细节?课堂因你而完美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