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丽扬刺法治疗脂溢性皮炎医案1则
2019-01-10姜全敏刘会霞通信作者袁秀丽
张 璐,姜全敏,蒲 艳,刘会霞,通信作者:袁秀丽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2.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621000)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表现为皮肤油腻多脂、出现成片红斑、覆有白色鳞屑、瘙痒无比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部、颜面、耳后,发于头部者尤为常见。中医称之为“面游风”“白屑风”。《外科正宗·白屑风第八十四篇》中载:“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发中作痒有脂水者……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素体有热,复感风邪,郁久化燥耗伤阴血,使肌肤失于濡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有言:“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抓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浸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认为本病乃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成。故临床常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干性型主要表现为红斑、白屑、瘙痒,湿性型主要表现为油脂分泌旺盛。近年来有较多针刺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研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常取穴风池、百会、四神聪、头维、上星、大椎、翳风、生发穴[1]或梅花针巡经扣刺[2]。袁秀丽教授在前人的经验上,辨证论治,用扬刺法治愈脂溢性皮炎1例,从中可略窥其用针立法之道。
1 验案举隅
患者,女,25岁,2017年7月24日就诊。患者于2016年12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顶百会穴附近及左侧后枕部皮肤发红,后逐渐出现白色糠秕状鳞屑覆盖,奇痒无比,反复挠之,反复生长,伴有局部脱发,毛发稀疏。于外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口服中药汤剂及外用各种抗菌消炎软膏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故前来就诊。症见:头顶及后枕部各有1片鹅蛋大小红斑,上覆有白色鳞屑,挠之轻易脱落,瘙痒剧烈,患处大量脱发,伴有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健忘,阵发心悸,月经延后,两月一行,经色深红,舌质淡红,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肝郁血虚,风热血燥,治以疏风清热为标,养血活血为本。取0.25mm×40mm一次性毫针若干,先于红斑中央直刺浅刺1针,随后于红斑边缘上下左右各朝中央平刺浅刺1针,进针深度约1~2mm,因病变范围较宽,于周围4针之间等距各再加1针,8针针尖皆朝向红斑中央。后枕部患处治法基本同上,因其病变部位不规则,又加7~8针浅刺患处,针尖多循督脉、膀胱经由枕部朝向头顶,以常规手法针刺风池、膈俞、肝俞、神门。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半个月后,头屑明显减少,瘙痒明显缓解,1个月后白色鳞屑完全消失,红斑基本消退,无明显瘙痒感,头发逐渐生发,精神状态及睡眠等皆有改善。
2 讨论
脂溢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难治病之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对本病有确切疗效,本病病机为血热风燥(干性型)或肠胃湿热(湿性型)导致的阴血难以上荣,因此多采用梅花针扣刺患处,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激发浅表神经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3]。袁秀丽教授采用多针扬刺法,有类似梅花针的局部刺激作用,但其以浅刺为主,刺激强度远不如梅花针,却也收效甚好。笔者思之认为原因有三:其一,该患者血虚为本,不宜强刺。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男性,且多以油脂分泌过多的胃肠湿热型为主,故梅花针强刺激以泻实邪常可取得良效。而该患者为女性,其表现为干性型皮炎,追溯其缘由,是由于长期抑郁,肝郁乘脾,导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血络空虚,外风乘虚而入,与肝郁日久所化之内热相搏结,共同导致头部诸症。失眠多梦,健忘,阵发心悸,月经延后,两月一行,经色深红,舌质淡红,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皆为血虚、血热、风燥共同致病之佐证。其气血虚弱为本,故针刺强度不宜大,更不宜扣刺放血,令气血更虚。二者,其风燥在表,故宜浅刺。大片红斑、白屑迭起、瘙痒剧烈皆是血虚风燥之症。《素问·刺要论篇》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在表之邪,浅刺为宜,刺激皮部即可激发局部经气,疏散风邪,使气血调和上荣于皮毛,即可缓解上述症状;又刺肝俞以疏肝解郁,刺膈俞以养血活血,刺风池穴以助祛外风,刺神门以养心安神。诸穴共用,标本兼顾,安内而攘外,使肝气舒则郁热除,阴血化生则营卫和,外邪无法内扰,则诸症自愈。三者,多针扬刺本身亦可对病邪形成围剿之势。后世的围刺法即是由扬刺法发展而来,围刺法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扬刺原理亦同。故不拘泥于五针扬刺,视病变范围而定,有效拦截病邪进一步扩散。
《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法是正入1针、旁入4针且浅刺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大而浅的病证[4]。面游风即是因血络空虚,卫气不荣,外邪乘虚而入所导致,病位浅而面积大,其病机和表现与《灵枢》原文中“寒气之博大者”有相似之处,故可用扬刺法。该法体现了袁秀丽教授遵循古法,而又治病求源,用针灵活的特点。而今人多用扬刺法治疗骨关节炎、囊肿等病位较深的疾患,进针深度亦远超过扬刺法的本义,在形式和针刺数量上继承了扬刺,实则为改造后的一种针刺手法。张景岳说“扬,散也”,扬刺本身是含有“清扬”“扬散”之意,用于治疗浅表之病邪。结合本临床病例,更能体会到古法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