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理卫气法在腹痛中的应用※

2019-01-10杜美璐通信作者张雪琳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阴陵泉卫气中脘

杜美璐,李 潇,通信作者:张雪琳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其发生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病机大多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如由寒邪凝滞于腹中脏腑经脉,气机阻滞而成;或因六淫入里化热,湿热交阻,使气机不和,传导失职而发;或邪气郁滞而痛;或中虚脏寒,气血不能温养而痛。西医中的胃肠痉挛、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可参照腹痛进行辨证论治[2]。

1 卫气与腹痛

在腹痛基本病机中,卫气与腹痛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卫表不固、卫行失常均会导致腹痛的发生。如《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医旨续余·宗气营气卫气》载“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卫气失调,护卫肌表的能力减弱,寒、热等六淫之邪易侵袭人体[3],扰乱腹部气机而引起腹痛;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卫外的功能,运行失常会导致相应部位病变。如《灵枢·卫气失常》言:“(卫气)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卫气运行经过腹部,失常则引起腹部不适而产生腹痛。临床上反复发作或与外感病邪关系密切的胃痛常与卫气失常有关,表现为卫外不固,脾胃失调,症见腹胀,腹痛,痛而走窜,感邪后痛,甚伴腹泻等,治宜调理卫气。

2 调理卫气法

调理卫气法分调理卫气运行和调理卫气生成两个方面。

2.1 调理卫气运行 调理卫气气机主要是对局部运行失常的卫气的调理,方法为浅刺腹背部阿是穴,针刺同时嘱咐患者不断活动针刺部位。《素问·刺要论篇》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致其理,无过其道”,指出针刺的深浅要依据病变部位而定,“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篇》)。卫气位于人体皮里膜外之间,故针刺时宜采用《难经·七十一难》所言“针阳者,卧针而刺之”的沿皮横刺的方法,直中病所,同时避免损伤深层的营气[4];对于选穴,因卫气具有“上下往来不以期”的特点,病位往往变化莫测,故宜候邪气之所在,选取阿是穴针刺;因活动患处可以引起局部经络反应,起到激发和调整经气的作用[5],故针刺的同时嘱咐患者不断活动针刺局部,使针感向患处传导,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浅刺阿是穴调理卫气时,会出现针刺局部发红,以手拂拭或用肉眼看到有气聚于针刺局部,皮下呈条状、块状,红消气散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向愈。

2.2 调理卫气生成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师传》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指出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功能异常,卫气生成不足,导致卫行失常[6]。补益脾胃可调理卫气生成,选用常规针刺方法,选穴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操作方法:俯卧位,选用0.30mm×25mm毫针直刺脾俞、胃俞、肝俞15mm;仰卧位,选用0.30mm×25mm毫针直刺中脘、太冲20mm,选用0.30mm×40mm毫针直刺足三里、三阴交30mm。《灵枢·卫气》曰:“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膀胱经上的腧穴,内应脏腑,具有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调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素问·长刺节论篇》曰:“迫脏刺背,背俞也。”故脏腑疾患可取背俞穴治疗。此处脾俞、胃俞补益脾胃,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关系密切,在补益脾胃时常配合肝俞进行治疗。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穴。《难经》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针灸甲乙经》言其可治“腹胀者,腹满胃脘痛”。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下合穴,又配合脾之合穴阴陵泉以补益脾胃。太冲为肝经原穴,梳理气机。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针灸大成》言其“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可补益脾胃。

3 肠易激综合征病案

患者,男,52岁,2017年8月9日就诊。主诉:腹部隐痛20余年,加重1周。患者平素容易感冒,20年前劳累后出现腹痛、腹泻,后常于感邪后发作,曾于当地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肠道无异常,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经口服中药、针刺治疗后好转,但始终不能痊愈,反复发作至今。近日因感寒后加重,遂来就诊。刻诊:患者悲观,情绪低落,腹痛,腹泻日3行,恶风寒,腹胀,偶有气上烧灼感,晚上加重,胸背部有按压痛,痛无定处,伴乏力,诸症常于受寒后发作,纳可,眠差,小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腹痛(脾胃虚弱,卫表不固)。治则:补益脾胃,调理卫气。取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脾俞、胃俞、肝俞、阿是穴。操作方法:俯卧位取背俞穴。选用0.30mm×25mm毫针直刺15mm,留针30min;出针后仰卧位选用0.30mm×40mm毫针直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30mm,选用0.30mm×25mm毫针直刺中脘、太冲20mm,留针30min。第2次出针后,站立,胸背部阿是穴平刺,同时嘱患者活动针刺部位,留针15min。首次治疗后,胸背部按压痛减轻。第3次治疗后,腹痛减轻,食后腹胀明显改善,眠可。第4次治疗后,微恶寒,腹泻日2行,夜间气上冲,烧灼感较前明显,同时伴口渴,次日胸背部疼痛消失。守方治疗1周后,腹痛消失,腹泻好转。后巩固治疗2周,恶风寒、腹泻消失。

按语:《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知腹胀、腹痛与卫分有一定关系。本病患者素体易于感冒,恶风寒,为卫表不固;腹胀,腹痛喜按,为虚证;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胃虚弱;偶有气上冲、烧灼感、晚上加重,为病久气机阻滞,郁而化热;胸背部有按压痛、痛无定处,为卫气运行失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又病久脾土影响肝木,肝气郁滞而见情绪低落、悲观;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内连脏腑、外行卫外,运行失常会导致脾胃相关病证,故应补益脾胃、调理卫气。中脘为胃之募穴,和胃健脾,降逆平冲;胃俞、脾俞健运脾胃;肝俞疏肝理气,补虚散寒;胃俞、中脘为俞募配穴,调理脾胃;阴陵泉、足三里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补虚散热,恢复阴阳平衡;浅刺阿是穴重在梳理卫气,祛除热邪以止痛。诸方配伍以补益脾胃为主,兼疏肝理气、调理卫气而达治疗之效。

猜你喜欢

阴陵泉卫气中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围刺阴陵泉治疗膝关节鹅足区运动性损伤疗效观察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黄帝内经》卫气防御作用特性概览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