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握“改变”利器,破“路径依赖”
——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正方形中的圆”一课有感

2019-01-10魏俊晨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改变张老师正方形

◇魏俊晨

“正方形中的圆” 是小学数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不少名师都讲过,而且讲得很精彩。特级教师张齐华没有沿用原有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颠覆传统,讲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纵观全课,张老师的课堂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改变”之后对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与磨砺,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新思考。

一、现象:学习遭遇“滑铁卢”

当课堂一帆风顺、一成不变时,我们需要思考: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与磨砺了吗?当课堂出现学生学习举步维艰、停步不前,抑或横冲直撞时,我们需要思考:学生学习遭遇“滑铁卢”了,怎么办?

回顾课堂,当张老师提出“如何在正方形中画尽可能大的圆”时,学生有许多话想说。而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对怎样画圆、最大圆的直径、圆与正方形的关系,以及提出画4 个、9 个、16 个尽量大的等圆这些话题都非常熟悉,不仅有丰富的经验与方法,还有独到的认识与见解。

继而,当张老师提出“你能在正方形中画2个尽可能大的圆吗?这2 个圆必须同样大”这个新问题时,学生不知所措。观课中,我们发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出现了三种情况。情况一,学生将正方形分成2 个一样的长方形,在每个长方形里画了1 个最大的圆;情况二,学生将正方形分成4 个一样的小正方形,在其中2 个小正方形中画出最大的圆;情况三,学生交了“白卷”,细细观察,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思考后有一些思路,但犹豫后擦去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在随后的师生对话交流中,学生说擦去的原因:“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滑铁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课堂学习遭遇“滑铁卢”时,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改变”,从而化“困惑”为“深刻”?

二、溯源:“路径依赖”为哪般

学生学习遭遇“滑铁卢”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我们要寻找到学习遭遇“滑铁卢”背后的原因。回想我们当下的课堂,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是“被动式” “个体化” “接受性”的“记忆者”。学生常常囿于某种思维模式的固化中,难以跳出对某一知识点、某一方法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惯性。学生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课上,小组发言:“因为正方形不可能分成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所以,我们先把正方形分成了4 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然后,我们在其中2 个小正方形里画了最大的圆。我们觉得,这就是正方形里能够画出的最大的2 个圆。”

学生走进了“死胡同”还一意孤行,是因为“思维定式”影响着他。学生受已有的“在正方形中画1 个最大的圆”方法路径的影响,他们进而习惯性地认为“可以将正方形分解成小正方形或长方形”。其实,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如果能突破“路径依赖”的束缚,转变角度另想办法,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当下许多数学课上,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洞察,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再加上少数优秀学生的“金点子” “好创意”“巧方法”,导致多数学生“被学习”。很多时候,学生力求揣摩教师的意图呼应教师的提问,使得思维活动开始趋同,逐渐固化,以至于让“路径依赖”成为一种准则而严格遵守,形成了“记忆者”式的学习。

三、求解:“学会改变”以破局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怎样才能不落入“路径依赖”的窠臼?唯有教师和学生“学会改变”,才能打破思维僵局,走出思维困境,实现认识上的突破和飞跃。

1.思维地图,师生共绘。

学会改变,我们需要打破习惯依赖的藩篱。改变学生的“路径依赖”,需要一定的外力。这个外力应该来自于教师。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为自己和学生绘制出新的思维地图。

首先,需要改变课堂节奏。我们需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 学生有尝试的机会吗? 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吗?学生有对话的机会吗?课堂上需要放慢节奏,让学生能够质疑、思考、判断,让学生有机会磨砺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张老师在学生再次探索前给学生提醒和启示,鼓励学生要勇于尝试:“第一,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确切思路,不妨回到最原始的方法——尝试,不合适就调整,再尝试,再调整。慢慢地,你就会发现,答案离你越来越近。第二,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最准确的答案,没关系,你至少可以先找一个比较接近的答案。请大家一定记住:有总比没有好。”张老师说完这段话后,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把时间留给学生,再一次小组合作展开研究。

其次,需要改变教学视角。课堂如果总是一种模式、一种标准,教师的提问如果都是学生可以揣测的,那么课堂学习容易让学生形成“路径依赖”。当学生再一次研究探索时,有一个小组提出,想借助电脑进行探索,张老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在再度探索后的多样表达环节,教师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尝试,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得从容,学得充分,也就学有所获。“正方形中画两个尽可能大的等圆”的问题极具挑战性,但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与指导下,学生思考得很透彻,这提升了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刻性。

再次,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维“远行”的“脚手架”。张老师对于学生面对新问题出现的“路径依赖”早有预判,因此在他的课上,频频闪现巧妙的点拨。张老师介入后的再度探索环节,学生的学习体现出“研究、分享、合作”的特点,从“聚焦知识的学习”走向了“探究思考的学习”。

2.学习旅程,团队共进。

学生的学习旅程不能成为一个人的独有风景。学生也需要改变,需要从个体“被动”的展示变成团队“能动”的共享。因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不应有旁观者。再看这节课,整个学习过程没有仅仅停留在学生个人的观点表达上,而是强调小组合作与交流。汇报体现小组成员研讨争辩后的共同结论。

课中学生二次探索后表现得那么活泼、鲜明、妙语连连,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小组经过研究,发现……”“我们小组也是这样尝试的。但是……”“我们小组经过尝试发现……然后我们继续调整。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方法和他们有点类似。通过前面两个小组的交流,我们发现……”“通过观察前面几个小组的汇报,我发现一个规律……” 学生不再止步于观望与犹豫。每个学生都在为问题的展开贡献自己的智慧,在老师和同伴的影响下,敢于尝试不寻常路径,通过对话与竞争,进行思维的碰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又提出第五个学会——学会改变,被称为第五根支柱。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改变”驱动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学会改变,改变课堂,改变自己,改变学生,实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的跨越。

猜你喜欢

改变张老师正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张老师喝茶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