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提升《临床中药学》教学水平的思考与探索
2019-01-10张一昕
刘 宇 张一昕*
(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
临床中药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由理论基础过渡至临证诊疗的必由之路,对教与学的双方能力要求均相对较高。对于青年教师,讲好一堂充实、高效而有魅力的中药课,需要在课前准备、课堂呈现、课后反馈及第二课堂等环节精心谋划、精密设计、精彩呈现,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品味的中药课,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1 学情分析务求“攻心为上”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国内教育学家对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教师为了有效教学而展开的,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诊断、评估与分析,目的是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提供准确信息和依据,以顺学导教”[1]。在讲授《临床中药学》课程前,任课教师务必洞悉开课班级的心理特点、能力水平与专业期待,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充分准备。
1.1 心理特点:包括对待课程的心理特点和对待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得知将要开启《中药学》课程之时,普遍满怀憧憬,想到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将会掌握一些较为全面的中药知识和技能,甚至认为自己会在学期之末初步具备“悬壶济世”的能力。这样的心理虽略显天真,但确为真实写照,因此,教师在课程概论及前半部分的讲解中,应贯彻兴趣至上的原则,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其深深爱上中药。学生在初识青年教师时,心中的情感是较为复杂的。一方面,青年教师岁数较为年轻,学生感觉十分好奇,感到与自己年龄差距不大,会自然产生一定程度的亲近感;另一方面,青年教师面孔青涩、经验不足的特点也客观存在,使学生对其授课技巧与教学能力产生些许担忧和怀疑。为此,青年教师应在备课中切实用心、用爱、用情,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讲好最初的几次课,给学生以震惊和震撼,以异于常人的精彩讲授迅速“俘获”学生的心,准备一些学生感到在其他相似课程上听不到的内容,着力创设耳目一新又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带给学习者不断的惊喜与感动,使其对教师产生由衷的钦佩与爱戴,树立强大而坚定的专业自信。这需要青年教师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永不满足地充实和丰富自己,达到腹有诗书“课”自华的境界。
1.2 能力水平: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层级将对教学内容的铺设与取舍产生一定影响。作为《临床中药学》授课教师,在开启课堂教学之前,应通过走访教学秘书与辅导员等方式,对开课班级的整体水平有初步的认知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教授的班级为特色(实验)班,能力较强,在授课中就可适当加入“古籍撷英”“名家论争”等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理解药性特征、明辨应用精髓;如果教授的是普通本科班,则应紧扣课本,深入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规中矩”的同时,酌情拔高;如果教授的是专科班,则应坚决贯彻“三基”原则,适当降低课程难度,各章节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两味药物精讲,其余组织自学即可。
1.3 专业期待:《临床中药学》课程覆盖了几乎所有中医药专业,任课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实践中有所侧重和凸显。对于中医学专业,应在讲授中注意与四大经典课程和经典理论相配合,着力塑造学生的理法方药综合思维;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适度推介中西结合优势病种的用药经验;对于中药学专业,应在授课中增加药材基源、品种、炮制等方面的讲述时长;对于护理学专业,应在教学中适当介绍中药注射剂及用药安全方面的常识。此外,在授课的前半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适时地引导学生复习先前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做到温故知新、前后呼应。
2 课堂呈现务求“四位一体”
《临床中药学》理论缜密全面、内容包罗万象、药物种类繁多,需要授课教师在并不十分充裕的时间内重点讲授百余味本草的性能特征与临床应用,压力着实不小,且课堂讲授的效果对课程的学习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可秉承“四位一体”的授课理念,将案例教育、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赏识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收到非凡卓越的课堂效果。
2.1 案例教育:中药的药性与功用是千百年来各派名家屡试不爽、效如桴鼓的积淀和经典,背后都是海量临床验案的强大支撑。在具体药物的讲解中,可适当引入和呈现基于名老中医经验和PBL的案例教学[2],使学生在“头脑风暴和”和“模拟临证”的氛围中,深刻领会药性精髓,构建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临床诊疗思维体系。在案例的选择和引入上,要掌握技巧、把握时机、层层推进、娓娓道来[3]。
2.2 中药文化教育:中药学课程中涉及的药性知识和临床实践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说,教材中每个章节重点药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和符号,体现和彰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记录着唯物辩证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预防医学等交叉学科的精华[4]。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可以极大地触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悠久灿烂传统文化的沐浴和熏陶中增长知识、收获温馨、体味伟大和感动。教师在授课中应全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彻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中药文化底蕴与传承能力为目标的启发式教育,注重授课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气息与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具有“文艺范儿”的中药课。
2.3 德育教育: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它治病疗疾、救死扶伤的属性决定了中医药学子必须具备悲天悯人的大医情怀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在《临床中药学》授课具体药物的讲授中,应时刻将德育渗透[5]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注重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育,将“为医先做人”的准则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优秀的临床医护工作者。如在讲授清虚热药青蒿时,可以引入我国著名药学家、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及其团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甚至以身试药的牺牲精神和为民情怀;在讲授温里药附子的剂量及用药安全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名老中医李可老先生的临证经验[6],灌输“大毒治大病,重剂起沉疴”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对有毒中药的正确认识,既要“胆大”,又要“心细”。
2.4 赏识教育:《临床中药学》的许多学习者均表示,这门课程着实不好学,并不是因为听不懂,而是因为太枯燥。的确,随着修习药物的越来越多及药物间功用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学生的记背负担会越来越重,往往在课程的中段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听课时的兴趣可能会逐渐减退,甚至容易出现迷茫、厌倦的眼神。此时,任课教师应充分地激励、激发和鼓舞学生,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增加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次数和频率,亦可挑选一些非重点章节作为素材进行“角色互换”的实践,让学生走上讲台,尽情发挥,锻炼知识获取和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7]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表现,正确的部分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使其克服羞怯与自卑的心理,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对于不严谨或不正确之处,亦细致耐心地予以完善指正,从而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课堂质量。
3 课后反馈务求“赤诚相见”
一堂堂《临床中药学》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被毫无疑问地视作研判课堂教学水平的最佳“评委”。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尤其要珍视学生的听课感受与反馈,关心、关注、关怀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说出的每一个困难,写出的每一条疑惑,诚恳接受、认真考量、努力整改。课后反馈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但务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切忌流于形式。青年教师亦可主动采用QQ、微信等方式交流,以学长的口吻与学生推心置腹地深入交心,洞悉学习心理于听课渴求。学生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或感受,恰恰反映了教学中的待完善之处,应予充分重视。比如,学生课后若对“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引火归元”等名词术语仍感迷惑,即说明对桂枝、柴胡、肉桂等药核心功效的讲解存在问题,应严肃反思,积极搜集素材、组织语言,进行单独讲解;如学生表示对功效相近药物的记背感到困难,即提示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不时要“回头看”,带领学生温故知新,多多复习。青年教师应放低身段、放平心态,常怀“教学相长”之心,打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8],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教师感佩不已,从而让师生的每次相处都温馨动人。
4 第二课堂务求“别开生面”
《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延展性,教材中的文字和课堂的讲解仅能揭示和反映中药的基本性能,且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使学生充分参透中药的深意和魅力。此时,第二课堂目标导向性、内容广泛性、组织灵活性、时空开放性、效益综合性的特点就显现出来[9]。作为青年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上述优势,将课上和课下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动手与动脑密切联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其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丰富而充实的教研活动中,收获惊喜与满足。笔者在《临床中药学》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中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我校积极开设《中药文化之旅》选修课程,按照历史朝代的演进顺序,将神奇瑰丽、绚烂多彩的中药文化内涵较为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文化气息浓郁,授课效果上佳;为我校药学院2017级全体新生开展中医学习及中药文化专题入学讲座,帮助新生激发学习兴趣,坚定学科自信;在我校药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小宇聊中药”特色板块,定期向学生发布中药学习、中药临床、中药文化及中药英语等方面的学习技巧和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和帮助,受到广泛肯定与好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认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论文[10],提升综合能力。青年教师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打造精彩、非凡、卓越的课堂。精彩应以充实有益、妙语连珠为目标;非凡应以耳目一新、不同凡响为追求;卓越应以启迪智慧、升华灵魂为境界,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