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结核药物肝损伤治疗中的护理观察

2019-01-10李春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8期
关键词:抗结核肝功能用药

李春华

(锦州市传染病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结核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原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目前,临床中治疗此病的方法主要为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比如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等[1]。虽然这些药物能够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但是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造成肝功能损伤,引起肝功能障碍。若要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则不仅要进行保肝护肝治疗,而且还要有效的护理干预[2]。本研究以82例抗结核药物肝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治疗中的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82例因使用抗结核药物而肝功能受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6.16±4.3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5.87±4.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Hrze/4hR,即异烟肼每日0.3 g,口服;利福平每日0.45 g,口服,比嗪酰胺每日1.5 g,口服;乙胺丁醇每日0.75 g,口服。在出现肝损害的情况之后,立即停止抗结核药物治疗,并给予患者甘草酸制剂、硫普罗宁、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第一,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对肝损伤的了解不多,且对肝损伤存在害怕、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心理负担重[3]。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尽早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一方面,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向患者解释肝功能损伤的原因,告诉患者肝功能损伤的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劝导患者家属参与到心理护理工作中来,协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消除患者的顾虑。第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为依据给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①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热量、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水果、蔬菜,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维持营养均衡,预防营养不良,提高人体免疫力;②叮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规律进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4]。第三,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平时注意休息,尤其是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同时,给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第四,用药护理。肝功能损伤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即药物治疗。①在给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用药护理,将药物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信息告诉患者,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②叮嘱患者在用药期间进行自我监测,随时发现抗结核药物可能引发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③叮嘱患者遵循早期用药、规范用药、联合用药及全程用药的原则,把不遵医嘱服药的后果告诉患者,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5]。第五,健康教育。从开始治疗到治疗结束,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信息及病情交代注意事项;②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并组织患者参加,通过讲座向患者传播结核病相关知识以及肝损伤的发生原因;③将患者集中到一个场合,以讲课的方式对患者实施集中式健康教育;④给患者发放宣传册,宣传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留下联系方式,叮嘱患者一旦发现身体异常即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无改善。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评估等级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级。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24例(58.54%),有效14例(34.15%),无效3例(7.32%),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显效20例(48.78%),有效9例(21.95%),无效12例(29.27%),治疗总有效率为70.7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满意20例(48.78%),比较满意17例(41.46%),不满意4例(9.76%),满意度90.24%。对照组:满意18例(43.90%),比较满意10例(24.39%),不满意13例(31.71%),满意度68.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然而,从其作用机制来看,抗结核药物不仅会杀灭致病菌,而且还会引起肝损伤,症状表现主要为纳差、乏力、右上腹不适等[6]。临床中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尚缺乏诊治指南,一般是通过停用抗结核药及应用保肝护肝药物来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除此之外,临床中还可以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抗结核药物肝损伤治疗中的护理做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单纯采用常规保肝护肝治疗的患者相比,在常规保肝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肝损伤的原因与诸多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不良的行为习惯、基础疾病、肝病史、给药剂量、疗程长短等,因此,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时,不仅要关注药物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变化,而且还要关心换的其他方面,比如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心理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等。本研究中,针对性护理即为一种根据患者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并执行的护理模式,护理措施围绕患者和病情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肝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在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干预下,发生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也较高,证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对抗结核药物肝损伤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抗结核肝功能用药
重视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用药不当 反受其害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