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弓”工艺

2019-01-10柳景龙

齐鲁艺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弓箭工艺

柳景龙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弓箭是一种以弓通过弦或臂的韧力发射出具有尖刃的箭的一种组合式的远射冷兵器,弓由臂和弦组成,箭含有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一般是铁、铜或者合金,弓和箭杆为竹、木或合金,羽由雕或鹰的羽毛制成。弓箭在古代社会的狩猎和战争中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则演化成娱乐或竞技比赛项目的工具。恩格斯曾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武器。”[1](P40)。弓和箭的产生、发展及制作工艺见证了工艺历史的发展,值得一探究竟。

一、关于弓箭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类生活于野外,需要捕食野兽以及抵挡野兽攻击,所以需要某些方法和“武器”捕获或驱赶、战胜野兽。人类最开始使用的是棍棒攻击,或者使用石块进行投掷攻击。但是棍棒只能进攻近距离动物,投掷石块的准确度和力度也无法保证。人类在近距离捕食和攻击经常会受到野兽伤害,而投石会惊吓野兽,最后导致无法捕食。后来人类积累经验将石头、骨头、木头结合在一起,制作成了最原始的弓箭,配合力量和手法进行攻击野兽,有效地减少了伤害和失误。在距今约2.8万年前峙峪人生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探索到部分磨制非常精细的小石镞,小石镞的一头有尖利的刃头,旁边也十分锋利,最下端通过打磨,呈凹状,是为镞座,这是用来安箭杆的。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考古知道的最早的弓箭,是由峙峪人发明和使用的。因为时代久远,木竹制品无法保留至今,弓身和箭杆早已腐烂。所以这些小石镞就成了唯一可以见证当时峙峪人使用弓箭的证据。而欧洲的弓箭出现约在距今1.5万年之前,其弓箭的制作远远落后于我国。

弓箭的产生,使人类攻击可以拉开一定距离,更可能地捕食更多猎物,而且能保证自身和身边人员的安全,从而大大提高了捕获率和人类自身生存率。同时,人类多余捕食的猎物被用于物物交换,能获得自己所需物品,大大提高了人类寿命和繁衍率,并且由此而产生了私有制。由此可见,弓箭的产生对人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进步有很重要作用。后来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弓箭技术的改进,其慢慢地演变成为了一种战争武器,而且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使用越来越普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发展成如“投壶”类的竞技娱乐活动和对部下赏赐、荣誉类的象征物品。

二、关于弓箭的历史发展和相关记载

弓箭的记载可追溯到后羿射九曜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训》中说道:“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弈……上射十日……万民皆喜”[2](P139)。后羿射日证明了弓箭在尧舜五帝的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其已经用于狩猎及和大自然的斗争中。虽然这仅仅是远古传说,但已经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弓箭力量强大的崇拜。

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经考古学家确认的最早产生弓箭的时代。最早的箭非常简便,半根树枝或竹竿,斩断多余旁枝,截成到一定长度,在一端削尖便即是箭。之后人类将硬物如石、骨、壳打磨成尖刃形状,将其装置在棍木、竹的一头,这边形成了矢。这比只是削尖了木棍、竹竿提升了一个台阶。弓的具体产生源头,《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曾记载弓是由弹弓演化而成的。商周甲骨文记载,“弹”字型似英文“B”字母,和“弓”字近似。但其弦的中间要放一盛囊,可以盛放石子。开始的出发点是用来发射小石子,随后通过摸索和使用经验才用来发射长物,这就是最原始的箭。

战国初期的《考工记》是我国当前所知的、时代最早的一部关于工艺技法的著作。其中关乎兵器工艺的制作里就包括了弓箭的工艺制作。其对弓箭的选材、制作、用途、分类,甚至人如何搭配弓箭的技法要求都有明确的科学记载。其中的《矢人篇》中就曾提到“前弱则俛,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3](P89)这样体现弓箭材料力学原理的文字。《考工记》的内容全面,技法科学,在现当代对古代工艺、科技研究和借鉴中仍然值得分析探索。

汉、唐、宋直至明清几代的弓箭工艺在“箭”上面大做文章,而在“弓”上则几乎保持原样。例如后汉时出现了“毒箭”,可以大大增加敌对的死亡率;晋代的箭为了更具穿透力,而使用钢铁箭镞;而唐代箭种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之多,分别有不同的用途。除此以外,宋代记载曾发明了“风羽箭”,此箭在最后端置羽的地方剔空两侧,利用向内凹进的中空部分产生涡流阻力使箭可以保持稳定,其科学研究价值非常高。在明清时代,又出现了在射发中带响声的箭,唤作“鸣镝”。这是在箭镞上加了骨哨或竹哨,张艺谋电影《长城》中就有片段是借鉴了“鸣镝”。

到了近现代,由于热兵器时代到来,弓箭逐渐脱离实用,被枪炮所取代,直至当代发展成了一种比赛和观赏类的项目。

三、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弓”为例探索先秦时期精湛的工艺造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弓箭内涵精深,其在工艺制作和科学运用方面已经非常的讲究和成熟。不管是在弓箭的选材、制作、分类、甚至人如何搭配弓箭都有科学的记载和严格的步骤。《考工记》中详细分析了弓箭各方面工艺的制作和使用标准。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 “弓”的工艺制作、选材、特质、地位、运用、科学道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为例来探究先秦时期精湛的工艺造物。

1.春秋战国工艺造物发展的基本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走向衰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的时间。这期间,各诸侯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加上手工艺人从奴隶制中慢慢解放出来,其生产劳作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冶铁技术,并大量运用于铁器制作,铁器使用对传统农业和手工艺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此时虽然政局变幻、征战频繁,但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各类思潮涌现,艺术门类、工艺种类也有增设,工艺方面在染织、漆器、冶金、陶瓷等方面也发展迅速。因当时战争频繁而导致兵器种类、数量增多,在兵器上比较进步的主要有殳、戟、剑戈、矛、弩和镞等。当然,这个时候的弓箭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春秋战国时期“弓”的制作工艺

(1)春秋战国时期“弓”的分类

虽然周天子势微,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弓的分类仍然有极强的等级制度。士弓,合三弓而成圆;大夫弓,合五弓而成圆;诸侯弓,合七弓而成圆;天子弓,合九弓而成圆。当然除了对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外,还要根据作用的不同而分类。《考工记》中表示,弓分为了夹、庾、王、弧、唐、大弓六种,夹弓、庾弓用来田间狩猎;王弓是守城之弓;弧弓是车战兵器;唐弓、大弓则是日常射艺所用。这几种弓还会依据弓箭手的身材分类,上类弓的长度是152厘米;中类弓的长度是145厘米;下类弓的长度则是138厘米。除此之外,王公贵族和普通士兵所用的弓无论在装饰和用材上也有等级之分。

(2)春秋战国时期“弓”的选料

《考工记》中曾言,艺人在制作弓时要用六材。六材是指角、筋、胶、干、丝、漆。六材的作用分别为:角可以让箭速度快;筋是为了箭能射的深;胶的存在是为了让弓身更紧密;干的作用是让箭射的远;丝会将弓身缠绕牢固;漆是为了防止弓身暴露氧化。做弓在选择这六种材料之时候要非常小心。对于角,必须能够支撑住干,否则在拉弓之时会斜曲,不能够和弦对正,这样箭就会脱力和射歪。选择干要选择有韧有力的干,拉弓之时便会顺畅。弓拉满时,弦与臂之间要有三尺之距,如此弓干不会变形损坏。以下以“角、筋、胶、干”为例,分别阐述它们的选材的注意事项。

角的选择是非常严谨的。牛角质最厚的时候是在秋季,而若是春季杀牛取角则显薄;幼牛角质湿而直,老牛角质弯而干;病牛的角质会因病而出现凹凸不平之状;孱弱之牛,其角质不润泽。弓箭所需的优质角其颜色为青白色,青白色表示其可以自然弯曲。角的末端要宽大,坚韧度会很好。这是选“角”必须要明白的。

弓筋一般是选用动物的筋,这其中也是有要求的。例如说,此动物日常必然行动迅猛,弹跳惊人,但又不能体型过小。取筋要取其小筋,且要长条状。其末端之结最好要大而润泽。由此制成的弓弦,其发射力度定会如迅猛的动物一般,力道劲猛,可以射远、射深、射快。

胶的选择也是异常严格的。《考工记》中详细记载了各类动物胶的颜色作以区分。例如牛胶火赤色、鹿胶青白色、马胶赤白色、鱼胶黄白色、犀胶黄色、鼠胶黑色。而比较好的胶必然是红色,这早有记载。除此之外选胶要求其干燥。干燥之胶有裂纹和光泽,纹理要为圆形,还要有廉棱。这是匠人常年积累的经验。

在《考工记》中记载,干材的质量可以分为七等。从差到优分别是:竹子、荆木、木瓜、橘木、屎桑、檀木、柘木。对于干材颜色上的考究,艺人也是有经验的,赤黑色最佳,黑色代表其木质的坚固度好。若声音清脆悠扬更好,这表明其内部的条理是顺畅的,因为在剖制弓干时,要反向利用其曲势。

(3)春秋战国时期“弓”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弓箭工艺制作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材质是一方面,时间也是一方面。冬日寒澈,所以在冬日要剖析干材,如此气候,固定的弓体张弦时是难以变形的,而且在此时节检查漆纹是否有损伤是最有效的。到了春天,将角放入水中煮,这样可以使角变得柔软,但又有韧劲。到了夏日要处理筋,这个时间处理不会发生紊乱。然后再到秋天,将漆、丝、胶三类材质进行结合制弓。而在转年到第二年春天进行上弦,最终完成制弓。

当然在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注意事项。例如说剖干之时需要按木材纹理进行。斩断结疤需要缓缓进行,不然会损伤筋。还有,煮角和煮干是不一样的,前者三次,后者两次。干中间的衬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适中才好。弓干制作完成之后,需要缠上绳子,但仅仅是中间部分。在安置角之时,要特别注意角的长短要适中。用火烤制干和角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火候要适中,不能过度。还有煮胶,煮胶所用的热水也必须刚到好处,才能让弓在干燥气候或潮湿气候里存放都不变形。还有拉筋,拉筋力道要要尽量适合弓筋的承受力,既要伸展开来,又不能过度使其受损,等等。

3.春秋战国时代“弓“的运用及其体现的科学道理

(1)关于人与“弓”之间的搭配和选择

使用者选择用弓,除了上述所说的天子、诸侯、大夫与士之间的礼制区分外,还会因为人的其他方面而不同。性格急火,动作迅速的射手,尽量使用缓柔之弓,但是却要配合疾劲之箭。而心宽体胖的射手,与之刚好相反,弓最好是疾劲之弓,而箭最好是缓柔之箭,由此才能发挥佳效。

(2)关于开“弓”前的调试和检查

用“弓”之前要对弓进行用前调试。首先要做的就是擦拭弓面上的灰土和异物,用手感触摸弓体,来检验是否弓体有无损伤。同时注意检查弓的各个结构,根据《考工记》记载,如果此弓只有角质好,是为勾弓;如果此弓角质和干材都不错,唤作侯弓;如果角、干、筋各方面都不错,叫做深弓。通过调试和检查把握弓的特质来区分弓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和力量。

(3)关于“弓”与“猎物”的搭配选择

据经验和记载,弓会因种类不同而对应的“猎物”不同。夹弓和臾弓,由于弓身外弯的曲度大,而内弯的曲度小,便于射击犴侯和飞鸟类猎物。而上述中提到的王弓之类的弓,由于恰恰与它们相反,外弯小,而内弯大,可以可以射穿兵甲和木板,便于作战。当然如果内弯与外弯相同,这样的箭利于射深,唐弓即是如此。

(4)关于“弓”的漆“饰”

弓的漆“饰”并非是修饰,而是作为防氧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筋和角的漆“饰”是在内侧,不易发现。外侧也有漆“饰”,但通常是稀散的。当然也有没有漆“饰”的地方,但仅仅是角当隈里的地方。侧面的漆“饰”相合处如同手背相合的纹理。而在箭头上装上羽毛也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用来保持箭飞行平稳的。

(5)关于规避用“弓”危险

弓的制作技术逐步发展,大大提高了弓本身对人的力量的存储和释放。当在人身体情况允许和人发力程度的可控范围之内,可以把人身上更多的力量转换到弓之上,能够达到射远、射深、射快的效果。但是在这种状态之下,不免会不小心划伤手指,对此人们发明了扳指,可以隔离弦所带来的伤害。最终,扳指演变成了古代王公将门贵族的装饰品。

4.春秋战国时代弓箭工艺的地位和影响

(1)出现弓箭制造统一标准和机构

春秋战国,征战频繁,众多武器随战争而问世。当然,这其中必然少不了弓箭的制造。春秋战国时期的弓箭工艺和射艺技能在古代社会各朝代中名列前茅。对兵器的重视,致使各诸侯国都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兵器制作机构,而且建立了兵器制作统一标准。这样在行军作战中,对统一化武装的发展和兵器精良化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后世影响很大。

(2)射艺被广泛开展,射手受到尊敬重视

射艺和弓箭工艺的发展自然将射艺推向了全民。射艺不仅仅是统治者或王侯将门必备的技艺和才华,也是普通百姓日常习武、防身射艺狩猎的重要技艺。当时著名的墨家创始人墨翟在《墨子·尚贤》中提到: “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将可得而众也;……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4](P11)可见此时的人们对拥有高超射艺本领的勇士十分敬仰,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射艺。

(3)射艺成为选拔人才标准之一

春秋战国各国统治者除提升弓箭工艺和百姓射艺外,还以射艺之强弱作为选拔将领以及军事人才的标准之一。战争是残酷的,但它激发了当时统治者破格选拔人才的优点,其中射艺即是一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晋二国统治者会高价招募射技高超的能人,给与财物赏赐,并授予官位。这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成群结队的以“射技”为好的勇士,更是出现过“百步穿杨”的射艺人才。《国语·晋语九》中就有详细记载关于“五贤”的论述,“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5](P574)便是最好的证明。

(4)射艺成为军事力量的标杆之一

依文献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对内实施变法革新。为了扩充军备,他建议齐桓公颁布一个不近人情的命令:明令普通百姓若有关司状告,必须上缴交财物,但可以以一束箭镞作为抵押。而到了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攻伐,为了提高魏国军事力量,魏国的李悝颁布“习射令”的法令。春秋战国时期的弓箭工艺大大提升以及射艺的普遍化不仅是当时攻伐战争的要求,也是一种炫耀军事力量的一种形式,从中可以明确看出统治者对弓箭的重视。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弓”的制造工艺是非凡精湛的,并且这个时期的弓箭工艺在整个弓箭史上有着划时代的价值,在整体上提高了中国弓箭制作水平。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弓箭工艺
学富五车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弓箭风波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弓箭风波
萌芽期|春秋战国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最后一家弓箭铺
历史喵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