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贿赂”
2019-01-10夏丽娟
◇夏丽娟
实习生送我一袋椰子糖。我不敢吃, 害怕自身体积进一步膨胀。
怎么让这些椰子糖物尽其用呢?我一直在思考。最近,班上的孩子们表现不错, 我想用这 “糖衣炮弹”“贿赂” 一下他们。 这个想法是受陶行知先生“4 颗糖的故事”启发而灵光一现的。
我们班上有47 个孩子。我掂了掂那袋糖,感觉分量不够,估计不够分。 我拆开数了数, 只有38 颗,这给我美好的愿望出了个难题。我又担心这糖不合孩子们的胃口,就亲口尝了尝,感觉味道不错,估计孩子们会喜欢,这样一来就只剩下37 颗糖了。
要想班上每人1 颗糖,还差10 颗,怎么分呢?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见机行事吧。
快上课了, 我提前走进教室,一脸神秘地跟孩子们说:“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就像走进了鸟语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叽叽喳喳,议论纷纷。几分钟过去了,他们还是没猜到。 眼看就要上课了,我只好自揭谜底:“今天老师带来一袋糖,我想分给你们。不过只有37 颗,我们班有47 人,不够分,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本想是自问自答的,可没想到又一次引起孩子们的议论。有的说:“老师喜欢谁就发给谁。” 有的说:“公平竞争,看谁上课表现好就奖给谁。”“温××同学说得对,老师也是这样想的,这节课谁表现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回答问题,老师就奖励给他1 颗。”话音未落,全班孩子立刻正襟危坐,犹如赛跑前等待发令枪般神情专注。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来说,在短时间内要弄清楚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今天这节课的效率特别高,我不需要整顿课堂纪律,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顺利,就是平时上课最爱走神的张××同学,也表现得十分专注,几次举手发言。尤其是那些平时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更是自信满满,好像在为争取1 颗糖而竭尽全力,表现得极为抢眼,有时为了争着回答一个问题,把肘故意在桌面上敲得咚咚直响,以引起我的注意。
一节课在学生的激烈竞争中很快过去了,大家上课都是如此全神贯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可是我只有37 颗糖,这些奖品到底该花落谁家呢?如果真的奖励表现好的孩子,仅剩下10 个孩子没有得到奖品,这10 个孩子会遭受多大打击啊,这样奖品也就失去了意义。
还好, 有个缓冲的时间——学生做眼保健操。就在这个档儿,我在思考,这是个周五,我可不能让这10 个孩子因为1 颗糖过一个不愉快的周末,或者因为这颗糖不喜欢我这个数学老师,不喜欢数学,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情急之下,我突发灵感,决定对上课表现最好的10 个孩子不发奖品。 趁孩子们闭眼做眼保健操,我迅速把37 颗糖发下去,又仔细看了看那10 个没发糖的孩子是不是这节课表现最好的。
眼保健操做完了。我对孩子们说:“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桌面上有没有奖品。”孩子们迅速在桌上搜寻起来,桌上有糖的孩子惊喜万分,桌子上没有糖的孩子抖了抖书本, 怕是糖夹在书本里了,可还是没有新的发现,不免露出沮丧的表情。看到这种情景,我微笑着说:“没有糖的孩子站起来。”10 个孩子极不情愿地站起来, 其余孩子既得意又很惊讶地看着这站起来的10 个孩子, 他们满以为这10 个孩子是上课不认真的人。紧接着,我大声说:“这10 名同学是这节课表现最好的, 老师下周一给他们特别的奖励——棒棒糖加小麻花。” 在这一刹那,10 个孩子自豪感无以言表,37 个孩子和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下课了,孩子们小手紧紧攥着那颗很普通的糖,舍不得吃。很多孩子围着我炫耀着奖品。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要把糖送给我姐姐吃,我要告诉她这是您送给我的。”还有个孩子说:“老师,我要把糖带回去给妈妈吃。”此时,无论是获得奖品的学生还是没有得到奖品的优秀生,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是啊,陶行知先生曾经用4 颗糖改变了一个学困生,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我今天用这37 颗糖作为奖品,成为“贿赂”学生的“糖衣炮弹”,竟然能让孩子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学习热情,我的课堂变成孩子们公平竞争的舞台,简直太神奇了。奖品是甜蜜的,结果也是甜蜜的。由此,我想到的是:不是学生缺少学习热情,而是我们老师缺少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