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脑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1-10迟采琳
迟采琳
(本溪钢铁(集团)总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脑肿瘤在神经外科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集中好发于20~50岁年龄阶段的群体[1]。该疾病具有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的疾病特征。在目前临床中常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在围手术期容易引起生理、心理上的改变,不利于加快术后恢复。因此,有必要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基于此,在现研究中,深入分析在临床中治疗脑肿瘤围手术期施以全程优质护理模式的施行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筛选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脑肿瘤患者,平均分配为探析组与对照组,各为50例。对照组(n=50)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1.62±3.5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3.05±2.14)年;探析组(n=50)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2.08±3.60)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3.12±2.15)年。将2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未发现明显差异性(P<0.05),可作对比研究分析。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n=50)施以普通护理模式,即心理疏导、监测病情、用药指导等基础措施;探析组(n=50)施以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其详细护理方案如下:①术前指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带领其熟悉医院内部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其内心陌生感与恐惧感。由于大部分患者对脑肿瘤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力,从而出现不良情绪。因此,有必要加强健康宣教活动。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述脑肿瘤病因、病情进程、手术原理、注意事项等,可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程度,缓解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内心真实想法,加强与其沟通与联系。②术时指导。护理人员应合理调节手术室内的温湿度,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建立静脉通道;清点并清洗手术器械,确保手术全程中遵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从而减少术后感染。③术后指导。护理人员应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临床指标;加强预防并发症,由于术后会减弱咳嗽反射,另外手术会对患者呼吸道产生一定影响,术后容易出现肺感染并发症。故而,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的方法,清除呼吸道异物,避免出现呼吸道阻塞。在术后还应做好病房环境护理工作以及加强饮食护理。在饮食方面主要是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遵循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避免便秘。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同步记录2组的SDS、SAS评分,分值越低则表明心理状况良好;护理满意情况。护理满意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问卷调查,采取百分制。护理满意情况的判定标准分为特别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特别满意:90分及以上;一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收回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在SPSS21.0统计软件中算出本次研究所有数据,(χ2)(%)分别表示计数资料,(t)分别表示计量资料,(P<0.05)则表示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的SDS、SAS评分情况:探析组的SDS(44.30±8.64)分、SAS(45.19±9.41)分,对照组的SDS(54.38±7.94)分、SAS(54.19±8.77)分;与对照组相比,探析组的SDS、SAS评分得到明显降低,差异较大(P<0.05),通过计算得出SDS(t=6.0742,P=0.0000);SAS(t=5.2779,P=0.0000),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2组的护理满意情况:探析组的护理满意情况(96.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情况(82.00%);探析组的护理满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χ2=5.0051,P=0.0253),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脑肿瘤在临床中是颅脑疾病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在目前治疗该疾病中首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2]。但患者在围手术期,为了减少并发症概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当为患者提供安全可行的护理计划。全程优质护理模式主要是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原则,使患者能够在围手术期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3]。在本次研究中,将术前指导、术时指导、术后指导的护理措施贯穿于护理全程中,一方面可将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心理排解、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等护理工作,减轻患者患病痛楚。总之,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脑肿瘤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探析组的SDS、SAS评分得到明显降低(P<0.05);探析组的护理满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治疗脑肿瘤围手术期施以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获取其信任度,为良好护患关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