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的效果分析
2019-01-10韩鑫
韩 鑫
(丹东市振安区医院外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拥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对于促进机体更快康复十分有帮助。术后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维持负氮平衡,改善代谢[1]。目前,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本研究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了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2.7±6.6)岁,根据术后营养支持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全静脉营养支持:配方:25%葡萄糖,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糖脂比例为2∶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热氮比100∶1;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糖与胰岛素的比例为8∶1,通过锁骨下静脉缓慢输入,连续1周,之后开始进流食,酌情停止营养液的输入。研究组接受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术后先接受全静脉营养支持,通对照组,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由空肠营养管内滴入1袋加温的维沃,第2天开始以总需量的1/2予以氨基酸型+短肽型的肠内营养剂,之后逐渐加量至总需量。术后1周当患者能经口进食后,开始减量,酌情停止肠内营养。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干预前后6个月检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同时进行营养不良炎症(MIS)评分[2],分值范围0分(正常)~30分(重度营养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前,研究组ALB为(37.88±3.34)g/L、PA为(0.28±0.04)g/L、HB(8.64±1.07)g/dL、MIS评分为(6.88±1.84)分;对照组ALB为(37.59±5.04)g/L、PA为(0.27±0.09)g/L、HB(8.12±1.66)g/dL、MIS评分为(6.85±1.39)分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LB为(42.38±5.96)g/L、PA为(0.39±0.07)g/L、HB(9.98±1.25)g/dL、MIS评分为(4.27±1.50)分;对照组ALB为(39.57±8.49)g/L、PA为(0.29±0.06)g/L、HB(8.87±1.38)g/dL、MIS评分为(5.85±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上,有相近一半的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进行性营养消耗的原因而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应激的影响,往往存在较重的营养不良,从而容易出现并发症,延长康复时间。术后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维持负氮平衡,改善代谢。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由于术后无法进食,所以需要肠外营养支持,全静脉营养是肠外营养的一种,相比其他一般静脉营养,它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要,但仍能完全纠正小肠黏膜营养不足的问题,且有一定的技术操作难度,可能引起静脉导管感染、血清脂质代谢异常、肠道黏膜萎缩、肠源性饥饿综合征、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3]。
肠内营养是一种直接经肠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研究表明,这种营养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而且不会影响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研究表明,肠内营养的营养成分可直接供给肠黏膜细胞,同时也会提供给肝脏,这样可促进门静脉系统血液循环,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肠蠕动,此外,还不会引起肠道菌群或内毒素易位,降低胃肠道并发症[4]。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在近些年开始得越来越多的营养,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并逐渐以肠内营养为主,能够更好地达到维护机体稳态、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以及降低并发症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可见,肠外肠内联合序贯营养支持可更好地维持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