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的当代价值

2019-01-10王凤苓

齐鲁艺苑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技艺文化遗产

王凤苓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民族的文化理念、价值认同、审美追求,是中华文脉传承和保留乡愁的独特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强传承活力,2015年11月,文化部编制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2020)》(简称研培计划)。该计划规定2016年至2020年期间,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并委托相关高校及企业等单位,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研培计划的主旨在于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同时,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培计划首先从传统工艺类传承人群入手,以后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研培计划首次将传承人的概念拓展至传承人群,意在让传承成为人群的传承,而不仅是单个的传承人的传承。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们热爱非遗、让非遗点缀生活的热情再次被燃起,非遗研培计划实施的当代价值凸显。

一、研培计划的实施,彰显了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掀起的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取决于综合国力。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实力指标,已经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科学技术与文化却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审美追求为核心要义的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要素。这一发展趋向,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大国之间,无不把发展本国文化放置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位置。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适应自然、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典型东亚特质的传统工艺遗产。受疆域辽阔、地理风貌多样、民族众多等因素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遗产表现出地域性、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等综合特征。那些经过岁月洗涤、时序更替而依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工艺遗产,不仅满足了民众生存的需要,而且也将民众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审美理想、生活趣味等精神追求,一同随时光流逝而镌刻其中,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民族的鲜明标识。尤其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传统工艺遗产自身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耀眼明珠,成为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与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中,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视角、多层次给予了深刻阐释。比如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党和国家的文化理论及政策,将传统工艺振兴,上升为基础性、全局性的国家发展战略项目,并将之与提升国家软实力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作用的高度重视。文化部2016年正式实施的传统工艺类非遗研培计划,正是落实党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研培计划秉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基本原则,以研修、研习、培训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使各级传承人群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学术资源,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非遗与当代生活融合的理念,探索非遗传承的模式,激活非遗传承活力。实现非遗与时代发展同步,民族文化保持生命活力及绵延不绝的发展目标。

二、研培计划的实施,有效提升了传承人群的综合能力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自2015年试点以来,研培院校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学术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模块,帮助传承人群在文化艺术理论修养、政策法规、审美品位、设计理念、艺术视野等方面扩充知识、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帮助传承人群实现迈进高等学校学习的梦想。研培计划实施近5年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研培成效。笔者曾以回访与问卷方式对山东地区的研培成效做过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研培计划对传承人群的综合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文化使命感普遍增强。参加研培计划的传承人群中,文化基础薄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缺乏,对持有的技艺认识不足,成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比如有的传承人对自己技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存手段层面上,对技艺本身的历史文化属性知之甚少。有的传承人虽经常受邀到学校、社区等传艺授课,但在进行价值阐释与意义宣导之时,普遍感到理论知识的匮乏。研培课程模块中有关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课程的开设,使得传承人群对当地文化、技艺本身蕴含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保护传承原则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等,皆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传承人群对自己所从事、持有的技艺,能够从文化的视野去认知和考量,文化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较前显著提升。主动利用网络和媒体积极关注非遗政策信息,学习好经验,讲述非遗文化优秀传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承担研培任务的高校,在遵循文化主管部门研培原则基础上,借助本校资源,皆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而言,研培课程主要由文化理论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三大模块组成。以地域风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法律法规、设计基础、艺术营销等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帮助传承人群了解知晓当地文化发展脉络、技艺保护传承发展、现代设计理念、知识产权保护、现代营销意识,民族品牌意识等方面发挥了强基础的作用,传承人群的思想与理念皆有明显改观,个人理论水平与学习意识显著增强。尤其是对个人持有的技艺,如何开展产权保护、如何创建品牌、如何扩大营销、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不断在产品质量、艺术审美、营销手段、传承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多元有效途径,为技艺的当代传承做出努力。以代表性传承人授课传艺的实践课,对学员技艺技法与规律的快速掌握、技艺水平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拓展课程,在提升学员审美水平、启发创作灵感、开阔创作思路、技艺与当代生活融合等方面皆有着积极作用。研培平台为传承人群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提供支撑,技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之间,通过平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技法,跨界融合、积累经验,增进情感。学员的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审美意识得到提升。研培传承人群认识到作品文化内涵提升、包装宣传与营销推广的重要性。他们开始跨界融合,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作品的文化附加值,改变营销思路,扩大产品和个人的影响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研培计划的实施,助力国家乡村发展战略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长久以来,“三农”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彰显了国家对农村工作的持续关注。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目标,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中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战略规划,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和国家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决心。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结合当地实情,迅速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研培计划的实施,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活力。(一)创办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企业。许多参加研培的传承人,回到当地之后,结合所学与持有的技艺,发展有特色的非遗文化企业。他们在企业品牌创建、营销手段途径、跨界融合、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不仅实现了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而且实现了经济利润的新增长,一举两得。他们经营的非遗文化企业,既创建了当地文化品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腾飞,成为当地靓丽的风景。传承人所创办的文化企业,因为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村民们乐意利用闲暇时间,到非遗文化企业工作,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品尝了离乡背井,亲人离散的生活苦楚,十分愿意到当地非遗企业工作。既学到了技艺,又能与家人团聚在一起。传承人创办的非遗企业,留住了村民,留住了乡愁,留住了生活气息。乡村不再是空巢,不再是落后贫穷的符号。(二)传技授艺,共同富裕。曾经参加过研培的传承人,要么自己创建工作室或艺术空间,要么创办文化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专门招收生活困难或残疾人员作为学徒,免费向他们传授技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村民走出困境,让他们自身具有造血功能,使之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当地脱贫及精准扶贫做出贡献。(三)丰富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乡村振兴,除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洁净,乡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之外,乡民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缺失,致使乡村文化建设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文明乡风、和谐家园曾遥不可及。研培计划实施以来,参加研培的传承人,较之以往,文化使命感普遍增强。他们回到驻地后,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任。有的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开发非遗衍生品,让非遗与生活融合,走千家进万户,为乡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有的创建非遗文化体验场馆与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体验当地非遗文化的魅力,丰富乡民精神生活,为乡民提供文化服务。(四)文化根脉的传承。乡村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乡愁是一代代人的文化情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当地民众的智慧与理想,自身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更是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研培传承人在学习掌握非遗文化的性质属性后,他们利用多种途径,自觉传承当地文化,为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根脉传承做出贡献。

四、研培计划的实施,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强大,坚定文化自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旅游业也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传播当地文化的有效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与旅游部,彰显了国家对文化与旅游两者密切关系的深度思考,更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属性,赋予了它多样性的特征。正是千姿百态、艺术风格多样、地域风情浓郁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非常容易赢得人们的喜爱与需求。在观光自然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文化部门已经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文旅融合的重要作用,“非遗+旅游”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模式。为响应国家文旅融合的发展政策,研培传承人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积极与当地文旅局互动,发挥技艺之长,为当地旅游增光添彩。有的传承人在景区开设艺术空间,展陈与营销非遗产品及衍生品;有的传承人开设体验馆,让旅客亲身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感受当地非遗技艺的魅力;有的在景区开设传习所,开门纳徒,义务传授非遗技艺,成为非遗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实践证明,研培传承人的文化自觉与努力,助推了当地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研培传承人不仅自己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传播了当地文化,为地方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贡献了力量。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技艺文化遗产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