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例

2019-01-10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音乐艺术

刘 恋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专业①2018年武汉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更名为“音乐管理”。(Music Management,以下简称“武音音管”)创建于2006年,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一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在武音仅设置本科教育。音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将致力于音乐市场中的不同领域,如:艺人经纪、媒体运营、艺术行政、策划执行等。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其课程建设也尚在不断摸索中。

武音音管的专业课程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即:2006—2012年,艺术与管理并重,多元核心专业课程全面试行;2013—2014年,从管理到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重新定位;2015—2019年,从艺术管理到音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精细标准化。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学生、教师与用人单位的三方需求,但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依然存在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一、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尚处在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国内的诸多高校及相关协会组织不断深入推动对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探讨,如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新十年:面向未来的艺术管理学科定位与规划”②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就曾以学科定位与规划作为会议主旨。武音音管教研室秉持“既要借鉴学习他者之经验,也要发展武音特色之艺管”的原则,每年都会针对课程建设方面召开教研会议,研讨的结果也体现在每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修改上。根据专业课程建设侧重点的变化将自2006年以来的武音音管专业课程建设划为三个阶段。

(一)2006—2012年,艺术与管理并重,多元核心专业课程全面试行

为顺应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2006年武汉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当时几乎国内所有创办艺术管理(或音乐管理)的高校都处在初期摸索阶段,专业课程的设计仅仅为简单的科目叠加。

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及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鉴于文章为专业课程建设内容的探讨,笔者仅选取必修课中的专业及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中的限定选修课两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从2006年人培方案中可以看出专业课程呈现几个特点:专业与专业基础课开设科目数量均为7门,共14门,限定选修课12门,不同类别课程开课数量较为平均;三类课程中,限定选修课的学分最高34分,其次为专业基础课,再次为专业课;专业课基本为原理类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传播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所学内容包含音乐理论基础、音乐史论和艺术学理论基础等课程;限定选修课中有音乐理论类课程、实践应用类课程和案例分析。

结合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培养的指向及课程设置,2006-2012年即第一阶段的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由于2006年尚处于艺管专业国内大发展的初期,并无相关的学科标准及通用教材,使得大量开设该专业方向的院校都只能依据自身对“艺术管理”定义的理解来设计专业课程,继而出现了大量相关学科课程叠加的局面,如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等纯原理类课程,此类课程直接指向了不同向度的诸多学科,致使专业课程只存在叠加不存在关联,没有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第二,为突显专业特色,开设在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均侧重于音乐管理,但国内艺管的本科教育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逐步出现于各艺术类院校,当时专业教师极度匮乏,基本都由存在一定学科关联度的不同学科背景的非专业教师充当授课教师,武音艺管创建之时也面临此类问题,设计课程时不得不优先考虑音乐学理论方向的教师与课程,致使与音乐学理论存在大量雷同课程,使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第三,实践类课程空缺,从人培方案中的能力要求中可以看出较为强调实践性技能,但就课程设置上来看,实践类课程占比偏低,几乎不存在纯实践类课程。

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不停地修正,但在2006-2012年期间,武音艺管一直处在寻找自身定位的阶段,专业课程的建设也不断地在摸索尝试。由于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需要一定的回流时间,所以在前期未有过多调整。但有着较为清晰的培养目标,多元核心专业课程的全面试行为后续的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2013—2014年,从管理到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重新定位

2014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当时建立已有9年之久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一次改革,此举对专业课程建设有着迈入“新十年”的里程碑式的意义。现今实施的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也基本上延续着当时的框架与定位。2013版人培方案已经开始出现音乐艺术管理的深度融合课程,不过该版本就2012版而言改动较小,而2014年的版本对于专业课程则是全方位的调整与细化。③2013年版武汉音乐学院该专业方向人培方案仅在2012年基础之上调整了三门课程名称,分别是《音乐艺术管理概论》《财务管理》和《音乐编辑基础理论与实践》。2014版《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时任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孙凡教授主持,由教研室教师共同讨论后定稿。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可谓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作。笔者通过将其与2013年版比对解析,发现最主要的变化为:

第一,加入艺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课程。课程设计方面不再艺术是艺术,管理是管理。如将《市场营销》调整为更具有针对性的《艺术营销》,将《民法学》调整为《艺术法规》,取消了《经济学原理》《传播学原理》和《财务管理》等课程。虽然艺术管理中的艺术与管理二者的平衡很重要,但是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只谈艺术或只谈管理,并无“艺术管理”的实质融合。

第二,简化音乐史论课程,在限定选修课中搭建“音乐鉴赏课程群”。在音乐艺术管理的工作中,需要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来构建工作的平台,无论是从事策划、宣传还是现场管理环节,还是剧院管理中的演出季运营,亦或是音乐经纪,都需要强大的音乐基础知识作为背景储备,虽然学界中关于艺术与管理究竟谁应该先行的讨论不绝于耳,但笔者坚持认为音乐学院的音乐管理专业应首推音乐。

第三,加大实用性和功能性课程比重。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业界要求,在2014版中加大了实用性和功能性课程的比重,如与电脑操作相关的《管理者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技巧》。

第四,加入与当下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课程。如《非营利艺术管理导论》《音乐产业》。艺术管理的对象通过服务对象与收益流向可分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而在我国则习惯将其称为“事业”与“产业”。④2000年10月11日发布文件,该划分首次出现在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

第五,拓宽不同艺术领域课程。2014版加入了2个学期的《视觉艺术作品赏析》。当今艺术创造与实践中跨界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间的碰撞也越来越多。但在学院教学上却呈现出截然分割。麦克卢汉曾说过当下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场,艺术更将走向统一场。音乐与视觉的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不论从审美上来说,还是从知识领域上来说,让艺术管理的学生了解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类别都迫在眉睫。

第六,单独开设创新实践类课程。《艺术创新实践》小组课是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新型小组课。该课程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策展与会展管理、现场演出策划与管理(音乐)、艺术传播与媒介体验、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保护。

(三)2015—2019年,从艺术管理到音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精细标准化

自2014年的较大改革后,2015、2016与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主要是基于2014版框架上的微调,多是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修缮,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和学时上进行了几处调整。

2018年武汉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在历经十二年的发展后,正式更名为“音乐管理”。艺术管理分为视觉艺术管理与表演艺术管理。由于该专业开设在音乐学院,实为表演艺术管理中的音乐管理,从其管理的对象来说均为围绕音乐展开的相关介质,主要管理的对象为音乐、音乐组织、音乐家、音乐作品与音乐市场,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须专而精的围绕“音乐”与“管理”两个关键词设计。

2018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共有7类课程,分别是:(1)音乐类,如《音乐基础》《中国音乐简史》和《音乐美学概论》等;(2)管理类,如《项目管理与策划书写作》《艺术营销与案例分析》《非营利艺术管理导论》和《音乐艺术管理学导论》等;(3)艺术类,如《艺术概论》《艺术批评》和《视觉艺术作品鉴赏》等;(4)传播类,包括《音乐编辑基础理论与实践》《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运用》和《音乐传播学》;(5)经济类:《文化经济学》和《音乐产业》;(6)法律类:《著作权法》;(7)实务实践类《商务英语》《艺术管理写作实务》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市场营销”属于“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笔者将市场营销学相关课程放置在管理类范畴中,此种划分方式可看出音乐管理专业的学科交融。在所有课程中,音乐类课程的比重最高,占比38%,其次为管理类课程,占比20%,两者相加占比高达58%,占比在第三梯类的分为艺术类与实务实践类课程,分别各占12%。

此次调整中首先厘清了专业课程的定义,修正了专业课程界定的准确度。其次,2018年音乐管理专业的人培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的关联度,将《艺术营销》与《音乐营销案例分析》两门课程整合成为黏性更高的《艺术营销与案例分析》。此外,由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兴建剧院助力城市文化发展,剧院自然成为了本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根据职业技能需求,在2018版人培方案中加入了《剧院管理》这一符合学生就业的新课程。

二、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专业课程的问题与建设构想

(一)关于课程设置

1.课程设计与业界需求不够匹配

武音音管虽然经过十年的发展,纵向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音乐管理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行业。音乐管理中的客体——音乐产品或是创意产品属于“体验式产品”的范畴,加上艺术市场“无法预知”(Nobody Knows)与瞬息万变,所以音乐市场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特征。⑤[美]理查德·E.凯夫斯(Richard E.Caves):《创意产业经济学》,康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6-7页。

据笔者调查,一方面市场对于音乐管理人才的需求较大,但另一方却又呈现出音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优势不够明显的态势。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了目前课程设计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够契合上。据大量毕业生反馈,他们在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一般为文字类工作,在音乐管理领域具体体现为公众号推文的撰写、策划文案的撰写、宣传稿新闻通告撰写等。而面对大量非音管专业毕业的学生,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则体现在了音乐、艺术素养上。此外,笔者在与已录用过音管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到,即使是最优秀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往往也需要一段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达半年)进行再培训,因为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达到他们最基本的岗位需求。据此,在几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中,武音音管加入了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单元来改善该问题,尽力匹配业界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如加入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视觉艺术作品赏析》和音乐鉴赏群课程,培养应用性的计算机与实用公文写作类课程。

2.艺术理论类课程未涉及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市场信息研究

武音音管设置于音乐学系给艺术理论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美中不足的是此类课程多为史论和赏析,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了解,也缺少对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关注。对音乐管理的人才培养来说,市场的需求、受众的研究、资本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更好的把握艺术市场的重要前提。作为衔接市场与艺术家的桥梁,艺术管理者理应对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及发展趋势有着更为敏感的判断。而当下音管专业中直面市场的课程几乎没有,只有少数课程在教师授课时稍有提及相关内容。当然此类课程的开设也的确存在风险与困难。

3.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

由于学科交叉导致不同教师在备课时会对同一内容进行重复讲解。如为了提高学生实操能力而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管理者计算机理论与操作技巧》就存在与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两门课程从课程名称上能看出侧重点的不同,但实际授课内容上往往都教授PS制作、办公室软件、音视频剪辑等内容。再如《艺术营销》《非营利艺术管理导论》《音乐营销案例分析》《艺术人才经营与管理》及《项目管理与策划书写作》五门课程中实际授课内容均涉及到市场营销理论及应用的讲解,尤其是市场细分、受众分析等相关内容。

4.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较难统一

该问题尤其体现在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上,2006年版人培方案中设置了两学期的《音乐基础》(含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分析》(含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但是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学生时常反馈《音乐分析》对于音乐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太高,学生实际掌握效果不佳,故在2014人培方案调整时去掉了《音乐分析》保留了《音乐基础》。但近期部分学生反映国内音乐管理专业研究生考试中均有和声曲式科目,希望补充此类课程。又如《音乐技能训练》⑥2017年更改为“钢琴演奏”。实为钢琴集体课,对于考前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来说,2学期的钢琴集体课从零开始难度较大,而对大量考前从小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此类钢琴集体课无论是在授课形式上还是授课内容上均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

5.新媒体及新技术应用课程缺席

音乐管理行业的大量工作都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相关。虽深知该类课程在当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课程开设层面却存在困难。市场科技及新媒体领域的教学首先需要与新技术相关的硬件与软件的投入,但投入成本过高,市场淘汰率过快。其次新媒体新技术类课程需要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指导,更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场”中通过了解应用检测反馈等一系列过程完成学习,这个过程在课程授课的地点、时间、方式及授课教师方面显然无法匹配现行教学管理制度。

(二)关于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课堂”外延扩大存在阻碍,业界与学界沟通不畅。

课堂教学是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最重要的授课方式,但显然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业界用人的需求。传统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授课教师也多为学界人士。作为一个动态行业,学界的研究与信息滞后于业界经验,两者并未形成相交的局面。而将业界人士聘为专家进入校园进行课堂授课存在着“对象难管理,授课内容无法规范化,授课时间难保证”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业已存在的难题,一些院校开始思考扩大“课堂”或“教室”的外延,将学生的教学空间放在实战场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学院与业界仍需突破层层阻碍。

在与毕业生沟通后笔者发现业界在资源方面毫无疑问的优于学界,可为高校师生提供更贴近市场受众的研究平台和海量数据,但业界的从业人员对于高校音管学生存在不信任的态度,这形成了一种资源无法有效共享的局面。诚然,对于业界来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评价压力,尤其是在表演艺术领域存在着诸多无法与市场经济所匹配的现象,如“价值悖论”⑦[英]露丝·陶丝(Ruth Towse):《文化经济学》,周正兵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与“成本病”⑧[英]露丝·陶丝(Ruth Towse):《文化经济学》,周正兵译,第11页。等问题。每一场演出,每一张唱片,每一次推文都不能搞砸,一次失败很有可能被市场残酷地淘汰。这无疑为扩大“课堂”外延的想法带来了重重困难。

基于课程建设的急迫需求与当下学院现行教学管理规范,笔者认为在短期内解决与市场脱节问题可通过将业界专家“请进来”,用“碎片化”周期性教学单元形式突破常规理论课程。通过与演出主办方联动,将行业专家定期请进校园分享与交流,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市场热点,同时还能扩展人脉。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业界来说也能提前选拔优秀人才。

在当今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授课方式上也可采用“周期性”授课以适应当下趋势,该方式可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活跃度,短时间集中突破某一领域的学习。而“碎片化”的授课方式也能更合理的匹配业界专家的工作时间。

2.实践教学——实践类课程与市场脱节。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考虑到音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所以在课程设计方面,教研室将实践类课程的建设作为研究的重点。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音乐管理教研室主办、承办和协办了学校大量的实践活动。创建于2014年的“艺术创新实践周”(前身为“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集策划、制作、执行和管理的综合实践平台,该平台主要依托于《艺术创新实践》小组课。截止到2019年12月,学生在该平台中共完成了18个不同类型的演出项目。

通过大量校园项目实践的锻炼,虽然使学生在策划、执行与管理方面能获得一定的经验,但事实上在面对市场时,往往会全盘推翻重新来过。因为校园项目的实践并不需要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市场反馈,艺术市场的“不可预知性”⑨[美]理查德·E.凯夫斯(Richard E.Caves):《创意产业经济学》,康蓉等译,第xxiii页。风险完全没有体现在该类实践课程中,这会直接造成学生在将来工作时对消费市场的无知与无助。

为了更好的解决实践类课程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笔者认为让学生“走出去”进入业界全日制实习也必须成为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一环。在目前现行的机制中,学生实践主要集中在校园内,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在四年制的本科学习中,至少设计1次全日制阶段性校外实习。每个学生在低年级专业课中了解行业里不同领域的工作职能,根据其兴趣选择对口实习岗位进一步深入学习。这种实践机制需要学院为专业课程的建设搭建教学平台,2018年7月,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宣布于2019年招收并合作培养全国首个“剧院管理本科班”。⑩https://mp.weixin.qq.com/s/2aj28I0lrffhEVlWVjwv4Q武音音管的实践类专业课程建设需要学院、教师与学生的三方努力方能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学院需要与业界加深了解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学生一起深入行业内部,学生则需要以社会人的思维指导自己的校外实践,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自律。

3.关于考核方式

专业课程中的闭环——考核方式在课程建设中往往会被忽略,好的考核方式能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能洞见问题所在。现行的考核方式已无法满足音乐管理专业课程的技能需求。根据专业特性建议可采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辩论式”、“市场调查报告”和“项目验收”等方式进行结课考核。

“辩论式”可根据课堂授课中某一理论的不同学派观点进行多方辩论,亦可就音乐行业中典型事件或现象进行评论式辩论;针对市场结合程度较高的课程可采用“市场调查报告”完成结课论文,学生需要就某一音乐市场、音乐类型、音乐场馆进行实地市场调研;此外,在实践类课程方面,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进行授课,以“项目验收”方式进行考核,全程模拟市场项目运作机制,完成立项报批并投入市场宣传销售,用市场反馈结合专家评审来完成课程评分。

结 语

武音音管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前进。三个阶段的专业课程建设逐步完善发展出更适应学生、用人单位与教师的专业课程体系。笔者通过对人培方案的解析,辅以三方意见,总结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中均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业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进一步建设的构想。武音音管作为音乐学院体系内的课程建设,从基础层面对其考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诚然,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会处于发展中阶段,但对其专业课程的建设脚步不会停止,尤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更多制度、方式的阻碍和打破行业边界的探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音乐艺术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