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传统文化,以优秀作品塑造艺术品牌
——以中央民族乐团的节目创新为例

2019-01-10刘斯雨谢大京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乐团长乐团

刘斯雨 谢大京 林 一

彭修文先生使中国民族音乐与交响化碰撞出了火花,民族管弦乐队打开了一扇现代新型模式的“大门”。经过彭修文、刘文金、顾冠仁、秦鹏章等老一辈艺术家们不懈努力,民族管弦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演奏家与优秀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作为中华国乐传承的代表之一中央民族乐团,近十年来由席强团长对传统音乐的深刻思考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主导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席强团长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为国乐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让世人又看到了一条新路,国乐摆脱发展困境,乐团品牌形象得以进一步提升。笔者分别于2017年1月10日、2018年12月6日和2018年12月14日,对中央民族乐团席强团长进行了三次访谈,作了一番对话。

一、认清传统,传承创新特色作品

(一)作品为本

作品是艺术院团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席强团长所说:“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乐团要想生存发展,首先要有好的作品。艺术创作是核心,有了好‘产品’,院团才能有好‘舞台’,乐团的品牌价值才能得到体现。”自2007年席强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以来,就一直将作品创作作为乐团管理工作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乐团的其他方面进行创新。在他看来,中央民族乐团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品牌,那么其作品就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走入时代,成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席强团长经多年的沉淀与思考,他在创作方向上对艺术家们提出:“民族音乐要扬长避短、以人为本,要充分体现民族音乐旋律优美、意境深远、百听不厌、耳熟能详的特点。”为此,在乐团制定出艺术创作发展规划后,作品不再局限于驻团作曲家创作,而是将其中部分作品,通过委约的方式交由团外作曲家合作完成,以此保证了大量多元化作品的产生。近十年来,通过坚持这一作法,中央民族乐团积累了大量的原创新作,民族管弦乐、独奏、重奏以及各类民族声乐合唱作品的创作均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例如《行歌坐月》(陈思昂作曲)、《山水重庆》(赵东升作曲)、《仰欧桑》(唐建平作曲)、《弦上秧歌》(王丹红作曲)、《丝绸之路》(姜莹作曲)等。十年来,乐团曲目量达到800多首,而且上演率很高。

艺术院团的生命力来源于原创作品。从创作到舞台呈现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如何保证原创作品的质量,如何让观众对作品产生共鸣是当今每一个艺术院团亟需解决的难题。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创作有自己的创作委约制度,作品的艺术把关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乐团是以委约制来量身定制作品,作品的质量通过与作曲家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来保证,每一首原创作品能否成功上演,并不仅仅只是依靠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而是需要进行几轮的来回打磨,作品交到乐团后,乐队与合唱队进行试奏录音。席强团长作为质量把关,多方研究作品是否符合要求,并对其结构、试奏效果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指挥就乐曲风格、乐曲立意、演奏处理等方面与团长、作曲家讨论。团长、作曲家、指挥、独奏家、与乐队之间的相互协调,才促使一个作品的完整呈现。

(二)传统是文化之根

席强团长强调,传统文化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母体”,漠视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将成为“无源之水”。中央民族乐团承载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早在建团初期,周恩来总理针对乐团建设提出了几点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承、创新、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

在我国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各个地方都有着多种多样的乐种和表演形式,尤以民族器乐为典型,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西安鼓乐、福建南音、河北吹歌、潮州锣鼓、东北鼓吹、十番锣鼓等等。传统是民族音乐的“根”,“我们不能做无源之水,不能做湖面上的浮萍,我们所有的传统都应该立足于生活,来自于民间,只有来自本土文化土壤的民族音乐才能够真正真正独特。乐团近年承办的全国民间乐种展演、全国乐队首席培训、全国民族乐队指挥培训、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等活动,在全国帮扶了20多个地方民族乐团,这就是立足于向民间学习,让国家艺术资源辐射到全国各地。”席强团长如是说。

中央民族乐团长期以来践行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管理理念:“走出去”,即席强团长一直倡导的艺术家们应当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从民间吸取营养;“请进来”即是邀请传统乐派代表、非遗文化和地方乐种的传承人到中央民族乐团,集中为乐团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等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等。得益于这种学习修业的长期坚持,传统文化的优秀“血脉”融入到了曲目的创作和乐队的演奏中。古语有云“万变不离其宗”,在中央民族乐团的创作与演奏中,即使是新作品,也大多会将传统作为本体与依托,它不能脱离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

(三)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传统与创新从来都不是敌对的两极,传统更不应成为创新的桎梏。一提民族音乐,常常被诟病之一就是没有观众、没有市场,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艺术创作者、从业者自身寻找答案。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路,直接关系到这个院团能否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央民族乐团是继续拿着“老三篇”式的舞台节目与老一辈的优秀作品试图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时代、拥有不同审美情趣的观众群体,还是带着创新理念,将经典继承发扬,将新的原创作品、新的舞台形式与传统有机结合起来,这都将影响院团未来的发展。

作为传统,“老三篇”式的舞台节目与作品,它无疑是经典的,是经过了时间的磨练与雕琢的,是历史长河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但是,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经典,不能只怀抱着历史的经典而固步自封。用席强团长的话说:“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民族音乐需要舞台,而民族音乐家们更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书写新的民族音乐历史,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席强自2007年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以来,一直恪守“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乐团锐意进取。民族音乐如何运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思想去提升艺术创作能力?这是席强团长一直在探索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中央民族乐团高度注重传统音乐、传统元素、传统形式的独特形态,以此为根基,提炼、创造出优秀作品。席强团长认为,对于传统的传承不应是脱离“母体”的一时兴起、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而更多的是对历史、对传统的正视与珍惜。在乐团创作《印象国乐》《又见国乐》民族器乐剧目时,著名导演王潮歌、作曲家姜莹对传统音乐主张“修旧如旧”的创作改编理念,使得古老的传统经典既回归“自己的”特性,又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生机。

2012年,乐团邀请著名导演王潮歌来中央民族乐团执导新的民族音乐作品。当导演团队为演奏家们排演各个乐章的场景时,演员与导演的不适应、观念的冲突,使得大家非常困惑,但当排演合成定位呈现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全团振奋,大家相拥而庆、喜极而泣,这是所有艺术家梦想绽放的呈现,它就在眼前,它从传统中寻找到了心灵的新回归,由此拉开了该团《印象国乐》《又见国乐》《玄奘西行》剧目国乐“三部曲”的序幕。

二、以优秀作品铸造品牌形象

强大的表演阵容和一批批的优秀作品,深厚的实力使中央民族乐团成为海内外规模大、艺术完备的综合性国家级民族音乐表演团体之一。

(一)经典的主题与系列音乐会

中央民族乐团拥有多个品牌性音乐会专场,如民族管弦乐队的《泱泱国风》、民族合唱队的《国风绕梁》等,这些音乐会平均1至2年推出一台;还有各类主题性的创作,例如,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出的《江山如此多娇》,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推出的大型交响音画《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建党伟业专场《艰难辉煌》,帮扶成都民族乐团联合打造的大型新创“音乐剧场”《寻找杜甫》,帮扶海南建省三十周年《魅力海南岛》,《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庆祝建国专场音乐会《祖国颂》,配合每年传统佳节上演的《红妆国乐》《天涯共此时》《新春民族音乐会》等,另有大型创意剧目每年推出6到7台。通过这些系列主题音乐会的上演,乐团在人才队伍、优秀作品等方面积累了丰厚资源,塑造起瞩目的品牌形象。

在席强担任团长的这段时间,中央民族乐团共计帮扶了20余个地方民族乐团,把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资源普及辐射到全国各地,让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民族乐团,民族音乐家们感受到了中央民族乐团的管理理念、创作思想和舞台表演形式,中央民族乐团的这一举措给地方民族乐团带去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帮助,带去的更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乐团的帮扶精神为乐团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同时通过帮扶过程也是对乐团品牌建设的一个“隐形投资”。这就是帮扶过程中的采风,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了解到此前未知的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历史,了解了当下传统音乐的现状,例如,通过帮扶西藏歌舞团、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十二木卡姆的艺术团,经过这样的一种“合作”,乐团的演奏家学到了西藏的民间音乐,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多民族的部分民族音乐,包括内蒙古少数民族的长调、马头琴、呼麦等等,音乐家们都进行了学习,为完善和丰富自己作品和诠释与转化创新的储备资源。乐团的音乐家得到了充实,乐团的实力得到增强就能有更好的音乐作品呈现,品牌形象才会更加优秀。

(二)独树一帜的民族乐剧

《印象国乐》《又见国乐》《玄奘西行》①2019年1月,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率领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团队,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献演,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喝彩和好评。这三部剧目代表的是“古”与“今”结合的新的乐队表演形式,所谓“古”与“今”相结合是指多媒体、舞美灯光与器乐表演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刷新了以往观众对传统音乐会舞台呈现形式以及民族管弦乐队演出形式的认知。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席强团长所说:“这是一种责任,我们总不能让优秀的传统自生自灭、流离失所、绝根断脉吧?……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民族器乐多一种传承发展的通道,多一份继承传播的方式,民族音乐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观众,传统文化才能找到他安身立命的空间,这种符合现实社会要求的生存与发展关系为何不去探索呢?”要继承发扬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但演出形式、表现方式的多样化,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

乐剧中,在现代观照的理念下,以传统民族管弦乐为表演主体,将传统曲目结合丝绸之路沿线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乐器,重新创作、编曲和编剧,以民族故事背景,用器乐独奏、重奏形式贯串于“剧情”中展开表演,运用音乐演奏结合戏剧表演向观众们讲述故事,再加入在新的多媒体、舞美灯光特效之下回归于作品内涵和生命性灵……现场感染力极强。品牌剧目的制作不像传统音乐会的流程一样简单,大型剧目的上演前期准备时间较长,自第三部剧目开始制作,作曲家要花两年时间在乐曲的创作上,这期间作曲家姜莹要深入敦煌莫高窟釆风,去西安找寻玄奘当年的足迹,去新疆感受西行之路的艰辛,去帕米尔高原体验雪山的险峻。这些经历都成为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源泉,民族器乐剧这种创新的舞台表演方式成为中央民族乐团对中国舞台艺术的创新范例。

前些年,作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不被社会关注,事业陷入困境,从业人员缺乏凝聚力,是民族音乐的社会现状,更不用说演出项目能得到社会的资金支持。而中央民族乐团的国乐“三部曲”均得到企业大力赞助,这在国内民乐界少见。三部剧目自创作公演以来都得到了来自不同商家的冠名赞助,②赞助企业譬如,德国宝马集团、中国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依文集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阿里巴巴集团公司、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均对不同剧目进行商业演出合作,保证了剧目在全国巡演。一方面,乐团通过全国巡演,在社会和观众中树立了民族音乐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赞助商通过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合作,品牌社会公众形象也得到市场化的宣传;与此同时,国乐创新也带动艺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社会观众群体通过巡演拥有了更多近距离欣赏高质量舞台演出的机会,形成乐团、赞助商、社会群体三方受益的品牌效应。

(三)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明星效应”

一个院团如何能够良好地持续运营,是每一位领导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工作的关键在于对艺术质量和舞台艺术创作的把关,管理整合好各部门的资源。,院团长的工作必须分清主次,抓住工作重心,重点发力,集中优势兵力重点部署,更需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乐团工作负责,所以全团员工的工作分流就很重要。

从团长、副团长、党委书记等领导层,到党委办公室、团长办公室、创作中心、演出中心、民族管弦乐队、民族合唱队、财务部、人事部、后勤服务中心、音乐厅、离退休中心等11个部门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层层抓落实。其中,创作中心和演出中心是所有中层部门的业务核心。创作中心,即艺术创作室,负责全团艺术创作工作。演出中心则负责全团演出的相关宣传工作,例如设计音乐会、曲目安排、组织乐队排练和演出、市场营销部署和规划。乐团的管理虽似工厂,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但乐团的“产品”具有特殊性,不是标准流水线的产物,而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管理的关键始终在于管人,管人,仅仅靠制度是不够的,这需要汇聚全团演职人员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责任心,乐团才能得以凝聚。

优秀的人才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中央民族乐团也采取了很大的创新,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演奏家们,这里称之为“明星演奏家”如:叶聪、刘凤德、许知俊、刘沙、何建国,冯满天、魏育茹,吴玉霞、赵聪、董晓琳、于源春、孟宵、王次恒、丁晓逵等。他们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演奏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与乐迷,这些明星演奏家现如今早已经成为中央民族乐团之上的闪亮明珠。

这些“明星演奏家”们如今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离不开他们对自身的高标准与高要求,也离不开乐团长期以来对他们实行的全方位培养机制——“专业化”“实战型”的培养方式。他们在舞台上得到的全方位的磨练、在当初专业艺术院校未曾积累的能力都是由乐团和舞台给予的。在如何建立乐团表演机制的人才队伍方面,席强团长所用的办法就是通过创新剧目来提升演员们的艺术实力,通过创新来解决新时期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问题,这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成长方式。乐团为演奏家们制定了“内外兼修”的培养机制:为其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量身定做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每年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采风学习,深入了解生活、体悟民间音乐,在广阔的音乐视野中感受传统;乐团给他们提供锻炼自身的舞台,培养他们独奏与乐队合奏意识、舞台表现能力,让他们拥有专属的主打曲目,逐步建立起自身的艺术审美、舞台自信和勇气,从而呈现出他们独特的舞台风格。内外兼修,人才得以全方位培养。高层次演艺人才培养,要特别注重充分开掘潜能。比如给予其适度的自由空间,注重乐团与演奏家个人的双赢,针对其特点共同制定“艺术生涯规划”等。这样成长出来的演奏家往往更具有自身的特色,也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结 语

中央民族乐团的品牌形象是立体的,它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通过主题音乐会、系列音乐会、创新剧目等一系列的主题模式建立,承担着传承传统音乐的文化责任和使命,以及繁荣文艺舞台的理想。长期的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磨砺出席强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同时成为优秀的艺术管理者。席强身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2016年,他带领中央民族乐团获得了国家部委组织评选的央视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中唯一一个集体奖荣誉,以及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奖。对于乐团的创新成就,很多业界同行纷至沓来取经学习、吸取借鉴,许多地方文化管理机构将中央民族乐团的创新理念作为艺术示范进行学习研究。

无论什么样的机构或集体,要发展形成独特艺术品牌,领导者的才华和能力无疑是整个团队运作发展的关键,其思想理念与决策部署直接影响着这个团队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这个团队的舞台艺术价值、文化与社会效应。中央民族乐团所发出的声音再次证实,只有高品质的独特作品才能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流芳于世。对席强团长的采访,更让我们听到了中央民族乐团舞台与演出幕后的声音,每一部优秀的作品,每一台高质量的演出,以及民族音乐传承的背后是上百、上千人,乃至数代人持续不断不忘初心的努力与奋斗。

猜你喜欢

国乐团长乐团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英雄团长沈述清血洒光华铺
滚烫的交响灵魂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抢亲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