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紫砂壶艺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2019-01-09李霞
[摘 要] 紫砂壶是我国民间艺术领域中独具风采的一项艺术门类,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紫砂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将紫砂壶艺术的精髓更好地展现在世界面前。现主要探讨当代紫砂壶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创作层面上的继承以及创新,通过经验分享,为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艺术创作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当代艺术;紫砂壶;继承创新
紫砂壶最早出现于明代,问世之后便以独有的特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欢,紫砂壶在材质上珍贵少见,在外形上具备特有的审美特征,可以将之视为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在不同的时期,紫砂壶也有着特有的时代标签,本文将先对紫砂壶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然后站在当代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继承和创新,更好地发展紫砂壶艺术。
一、明清时期紫砂壶艺术的审美特征
处于该阶段的紫砂壶,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特有的材质和造型两个方面。紫砂壶在明清时比较古朴,在这个阶段,紫砂壶的造型多为方形以及圆形两类,这个造型的寓意取自中国哲学中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在壶身的设计上,既有几何的形态,也有模仿自然界的实物,所以在造型上除了能够有较强的实用性之外,还富有艺术的静态和动态双重美感。
从材质上看,该时期的紫砂壶注重天然美感,在追求平整壶面的基础上,也注重突出紫砂壶质地上的光泽。整体来看,该时期的紫砂壶体现的是典型的中国文人气质,既有古朴一面,也有润泽生动的色彩。因此紫砂壶成了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此阶段各类紫砂壶艺术品层出不穷,即使到了现代,明清时期的审美也不过时,反而成为现代紫砂壶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
二、紫砂壶艺术的工艺之美
紫砂壶在制作上有其独特的美感所在,不同的工艺方法也造就了不同的紫砂壶形状,其艺术价值也不同。在紫砂壶的总体美感呈现上,工艺美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做壶艺人在进行紫砂壶创作时,都会将打磨作为作品价值的关键因素,随着紫砂壶的发展以及传承,紫砂壶的制作也成了一门专门的技艺,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紫砂壶艺人会先将紫砂泥料仔细地拍打,将其制作为泥片和泥条之后,再根据想要创作的紫砂壶形状进行贴合以及拍打,将紫砂壶的嘴盖等部位连接在一起,这种拼接式的制作工艺,对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很高。同样,上述的每一个环节也都是紫砂壶艺术美感的重要体现,对于紫砂壶的不同的部位,例如底部和手柄等,此类的附件在制作时有专门的方法以及特殊的工艺。
一些经验丰富的紫砂壶艺术创作者会将自己特有的理解融入紫砂壶中。一些制作紫砂壶的工具都是以师徒相傳的方式进行传承,他人无法了解该门派的具体工艺走向,这也是其工艺美学的体现。
三、当代紫砂壶艺术对传统壶艺的继承以及创新原则
从紫砂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壶身的形状还是美学根源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以及原则,在进行紫砂壶创作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制作出既有传承又有时代美感的艺术作品。从当代紫砂壶艺术的创新层面上看,虽然艺术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仅仅追求的是形式上的新颖,而没有在紫砂壶现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及改革,甚至生硬地融入了西方抽象主义的审美特质,导致一些紫砂壶作品不伦不类,实际上,只有在保持紫砂壶传统以及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在装饰以及外形上进行创新,才能够真正凸显出紫砂壶的文化底蕴,一味地创新反而摒弃了紫砂壶内在的文化特质。
从具体表现上看,传统和现代思维之间应当融会贯通,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具体的创新原则可以从紫砂壶的审美特征入手,在造型中借鉴玉器、青铜等手法。紫砂壶同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书卷气息,一些过于夸张的壶形,反而与紫砂壶文化底蕴背离,在壶形的设计基础上,要考虑到时代的审美需求,在融入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同时,不能忘记紫砂壶的文化之根本。例如,一些紫砂壶艺人在继承传统的方面是将记忆进行传承,用刀将云纹刻画在壶的表面,从而形成光滑与粗糙的强烈对比,这种艺术创新的方法,不仅能够凸显出紫砂壶的文化底蕴,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紫砂壶在壶面的特征上,多为素面造型,一些紫砂壶创作者会站在更高的艺术视角,为紫砂壶的素面特征增加一些美学的装饰,这种添加装饰的方法能够将材质之美以及纯朴天然的特征进行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丰富紫砂壶的种类以及外观特征,一些艺人会过于注重壶面的雕刻,以满足当代消费者对紫砂壶的审美需求,这种装饰性的要求并不一定会降低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则会造成艺术品价值的降低。
在装饰上,可以将诗文、绘画、篆刻等内容刻于其上,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够增加观赏者的审美体验。在造型层面上,也可以从人体工学出发,将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思维和紫砂壶的结构进行结合,例如应用一些特殊的比例、对流等方式在紫砂壶的壶肩、壶颈等层面进行新的创新,让使用者在把玩紫砂壶的过程中有更为舒适的体验。也可以在紫砂壶的形状上借鉴象形,将西方的设计美学融入其中,对于紫砂壶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但是仍然需要紫砂壶艺术家们酌情取之,避免喧宾夺主。对紫砂壶面进行雕刻时,仍然要以紫砂壶本身的天然材质作为基础,在雕刻的技法上可以从其他玉石雕刻中寻找灵感。在雕刻材料风格上,也可以借鉴书法艺术。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传承紫砂壶艺术,紫砂壶艺术家们要站在发展的视角,寻找紫砂壶艺术的突破口,也要坚持继承传统,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在紫砂壶艺术中进行集中的体现,同时也要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生活以及审美的需要,也要为中国紫砂壶的发展贡献力量,避免受到商业社会浮躁气息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汪立彬.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浅谈紫砂壶“余音绕梁”的创作理念[J].江苏陶瓷,2019(1):78.
[2]杨志琴.略论紫砂壶艺创新与文化传承:谈“鱼跃龙门壶”的审美意趣[J].江苏陶瓷,2018(4):21.
[3]沈涛,沙彦霖.民族传统艺术继承保护与艺术创新的辩证关系[J].黄河之声,2017(17):104-105.
[4]张万敏.浅谈紫砂壶竹器造型的创作之感[J]. 艺术科技,2017,30(4):162.
[作者简介]
李霞,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南京经贸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8年生于陶都宜兴陶瓷世家,1984年进紫砂工艺厂,随高级工艺美术师丁洪顺学习紫砂成型工艺技法,后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建平,并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完臣的指点。潜心紫砂艺术三十余年,练就了全面扎实的制壶基本功,并创立了“天人陶舍”陶艺工作室,制作的新品多次在全国陶艺展评中获大奖。被收入《当代紫砂群英》《壶魂》《陶艺擬英》《宜兴人》《当代中国紫砂图典》《中国紫砂文化与艺术》《陶都传人》《紫砂茗壶》等国内外书籍,所设计的紫砂壶构思新颖、工艺精湛,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获得世界各地茶艺爱好者的青睐。
(编辑:温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