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进校园
2019-01-09罗曦
罗曦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民族文化也各具特色。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加之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受到了极大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顾追捧现代文化甚至外来文化,而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内容不甚了解。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现代法律制度、地域文化传承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其后,围绕营造文化环境、开展教育、艺术活动、加大政府支持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非遗文化进高校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教育 民族文化
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要在“广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教育的“有质量”发展,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正是现代高校向“有质量”这一战略思想的有效方式。据此,我们有必要对非遗文化进校园这一教育工程进行分析研究。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1.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当中,是现代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一致保持着保护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在当前,这一优秀民族精神更是与现代教育事业相结合,并被充分化、具象化地体现在了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法律条例、制度要求当中。例如:
在2003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当中,明确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在2005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当中,提出“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在2014年3月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当中,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小本课程……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等。
由此可见,落实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教育工程,是实现学校教育发展与国家法律制度相协调的必然要求。
2.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当中,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必要举措。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加之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环境中受到了极大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顾追捧现代文化甚至外来文化,而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内容不甚了解。由此,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当中,是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区域文化发展保有“根源”与“灵魂”的必要举措。以四川省绵阳市的盐亭县为例: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嫘祖女神生于“西陵国”,葬于“西陵国”。“西陵国”即现在的盐亭县。因此,在社会的发展当中,盐亭人一直将嫘祖女神作为区域性的人民信仰,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嫘祖文化。在当前,盐亭人仍然奋斗在保护嫘祖文化、继承嫘祖文化的第一线,这从“嫘祖在线”官方网站、“先蚕节”、“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会”等文化工具、文化活动的建立发展上便可见一斑。由此,在盐亭县区域内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嫘祖文化,对实现盐城县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可行策略
1.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非遗文化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所以,要想保证非遗文化在校园中实现快速普及与发展,学校相关人员就必须要着手于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体来讲:
第一,提升校园“硬件”环境的非遗文化水平。简单来讲,所谓校园的“硬件”环境,即校园中的雕塑、装饰、场馆等实体设施环境。例如,在“盐亭嫘祖祭祀活动”期间,可在学校广场或校门口布置出手捧丝绸、母仪天下的嫘祖女神雕像,或在学校环境中布置出绘制有嫘祖女神种桑养蚕、治理部落等历史传说故事的宣传图画,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亮丽的非遗风景,并未学生日常生活的非遗文化学习做出支持;第二,提升校园“软件”环境的非遗文化水平。所谓校园的“软件”环境,即与实体设施相对的文化活动、文化风气等环境元素。例如,在“盐亭嫘祖祭祀活动”期间,可在校园范围内举办出“学非遗,赞非遗”的征文比赛,并设置出一定的奖励制度,以此鼓励各年级、学段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对嫘祖文化做出学习、了解,并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自己对嫘祖形象、嫘祖故事的理解和赞美。
2.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非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加之教育行业的现代化改革,教师在教学工作方案设计中可应用的资源、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由此,在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时,学校教师应抛弃传统中单调、枯燥的文本教学和普及方式,积极实现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现代化创新。具体来讲:
首先,教师应积极将多媒体资源融入到非遗文化教育工作当中,使学生们从平面化、文本化的知识传递方式中解脱出来,获得集声、光、色于一体的多感官学习体验。例如,在“盐亭嫘祖祭祀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祖师文化:蚕丝业祖师》、《中国影像方志·盐亭片》、《丝绸之路》等纪录片通过投影仪放映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真实化、生动化的非遗教育情境。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堂注意力都会牢牢锁定在视频当中,进而对嫘祖女神“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皇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皇室,奠国基,同意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的伟大形象产生深刻理解。
其次,学校相关人员可与学校周围的博物馆、艺术馆、文化广场等城市文化设施一方达成教育合作,进而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置身于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非遗文化传承环境当中。这样以来,一方面有助于弥补学校非遗文化教育在设施配置、能力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使学生的学习文化学习能力上升至更高的“台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非遗文化教育由学校化转向社会化,构建出大范围、广参与的非遗文化传承系统。例如,在“盐亭嫘祖祭祀活动”期间,教师应加快转变“闭门造车”的封闭教育思想,将目光转向盐亭县博物馆、嫘祖文化广场、嫘祖陵等地,并在保证学生组织纪律和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帶领学生现场观看各类盐亭文物、盐亭历史。
最后,学校还可结合相应的非遗文化内容,创设推出校园文化节、校园文化周、演讲比赛等带有浓郁校园特色的学生文化活动,鼓励各年级、学段的学生自行准备和排练节目,进而实现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学生活动之间的高度融合,且通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盐亭嫘祖祭祀活动”期间,学校可结合“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华夏母亲嫘祖故里酬蚕节民间祭祖仪式”、“先蚕节”等社会节日活动,面向校内师生开展“嫘祖故里校园文化节”主题晚会,并要求各班级选送至少一个节目,节目形式可在小品、朗诵、相声、魔术、舞蹈、音乐等多种类别中自行选择。通过这样的晚会方式,一方面能有效促成嫘祖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发展,另一方面还可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压力的释放欲望,为学生提供出表现自己、放松心情的空间和平台,为后续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运行创造条件。
3.加大政府支持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支持力度
坦白来讲,非遗文化进校园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文化教育工程,无论是项目设计、内容开发、活动准备,还是专业人员聘请、校园设施购置,单靠学校的力量都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为学校非遗文化教育工程的开发、实施、发展做出保障。具体来讲:
首先,政府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领头羊”,不仅要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提起重视,同样也需要秉持起“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工作眼光,做好非遗文化在区域范围内的普及和传承。据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政府相关人员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体系当中,并设置出严格、细化的工作规定、管理和考核标准。
其次,为了使非遗文化进校园教育工程保有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力度,政府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应将工作任务联结起来,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加强非遗文化内容的社会宣传力度。例如,在“盐亭嫘祖祭祀活动”期间,政府相关保护人员可将嫘祖文化的宣传偏、宣传画播放布置在大街小巷的公共LED屏幕、公交站牌等地,进而使学生即使走出校園环境,也可感受到浓浓的非遗文化气氛。
结语
总而言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校园环境当中,一方面有利于使学生长期处在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内,对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形成积极作用,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从心底里建立起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责任感和国家复兴意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构建出区域性、主题性的校园文化特点,提升校园环境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环境中的继承与发展做出文本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宏军.传承“非遗” 文化校园——宜昌市夷陵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纪实[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6):22-23.
[2]王丽娜.“非遗”文化进校园实施策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257+2.
[3]曾剑,叶剑强,高春娟.“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X”模式的高职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5(00):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