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流程护理管理对急诊科医护效率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19-01-09罗淑萍

当代医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急诊科例数流程

罗淑萍

(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 抚州 344000)

急诊科由于每日接待患者人数多,且病情往往复杂多样,因此急诊科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不稳定性及无规律性[1]。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全程,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急诊护理管理是对急诊科护理工作实施管理的一种模式,然而以往的急诊护理管理存在较大漏洞,不利于急诊科患者的就诊[2]。为此,本院急诊科自2017年4月实施全面流程护理管理并展开相关研究,以评价这一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60例急诊科患者,称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37例,女23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1.77±7.22)岁。随机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60例急诊科患者,称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35例,女25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2.61±7.4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面程序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全面优化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 在结合急诊科护理工作任务性质与特点的基础上,从分析医护人员人力资源的特点,合理分配护理人员配置,优化“患者入院—接诊—分诊—专科处理—护理质量反馈—持续改进”的护理工作流程[3]。

1.2.2 明确急诊分区、分级标准 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红黄绿三大区域;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入院患者分为濒危患者(一级)、危重患者(二级)、急症患者(三级)及非急症患者(四级),一、二级患者对应的区域为红色区域,此类患者应该尽早安置于急诊抢救室,迅速开通绿色通道,由上级统一调度,确保此类患者能接受最迅速、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诊断及治疗;三级患者对应的区域为黄色区域,此类患者应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四级患者对应的区域为绿色区域,该类患者病情相对较轻。三个区域的标志应当醒目,使得医护人员一目了然。

1.2.3 急诊分诊 首先对急诊患者进行接诊,依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护理体检,要求迅速、精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检结果进行分诊诊断,与医生做出的诊断进行对照,确保分诊结果准确;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级,立即对一、二级患者展开抢救,协助医生进行专科处理,对三、四级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请求上级医生进行处理。

1.2.4 反馈及改进 以上每个环节均进行量化评分,在对每个患者处理完成后,根据每个环节评分的反馈进行总结,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改进建议,总结工作经验,保证护理工作持续改进。

1.2.5 建立管理系统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现代化的护理管理系统。将急诊科医生工作点、输液管理系统和院前患者告知系统等联系起来,以便让各个流程的医师和护理人员能在平台到快速查询患者情况,快速处理相关事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医护效率情况:包括接诊登记时间(s)、留观登记时间(s)及离观登记时间(s),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1.4 评价标准[3]护理满意度采取自制问卷调查,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设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选项,满分100分,得分≥95分为非常满意,得分≥90分为满意,得分<90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效率比较 观察组接诊登记时间(13.18±2.35)s、留观登记时间(37.23±8.06)s,离观登记时间(42.06±9.12)s,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登记时间比较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例数53例,满意例数4例,不满意例数3例,满意度为95.00%(57/6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例数39例,满意例数10例,不满意例数11例,满意度为81.6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护理工作作为急诊科救治患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优质的护理流程不仅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更有助于减少医疗事故[5]。全面流程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流程为导向的全面性、程序性的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及认同感[6]。全面流程护理管理通过对急诊科各项护理工作进行协调统一,突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能显著优化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7]。不仅如此,采取合理有效的评分制度,对护理工作的各项环节进行评分,还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经过每次护理工作的总结及持续改进,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标准[8]。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诊登记时间、留观登记时间及离观登记时间三项登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面流程护理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同时,随着全面流程护理管理的实施,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95.00%,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表明全面流程护理管理方法有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全面流程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有机地将急诊科各项业务统筹管理、相互配合,使得各项业务、各项任务相互渗透,达到一致,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价值观及认同度,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9-10]。

综上所述,实施全面流程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急诊登记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急诊科例数流程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更正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