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的影响分析与护理研究
2019-01-09张晓梅
张晓梅
(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护理,辽宁 大连 116033)
维持性透析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改善,其生命得以延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发症概率升高,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1]。本文主要研究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的影响以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维持性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中,年龄22~74岁,年龄均值为(45.78±5.21)岁。对照组中,年龄23~75岁,年龄均值为(46.39±5.64)岁。两组各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血液透析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低分子抗凝和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采用膜面积为1.6 m2的透析滤过器,透析用水为双极反渗水,设定透析液的流量为500 mL/min,患者每周接受3次透析,每次4 h。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采用膜面积≥1.8 m2的透析滤过器,血液透析滤过4 h/次,1次/周。实验组患者接受强化护理,实施人性化的运行机制,严格实施护理治疗措施。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对患者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安慰,提高其医治信心;②饮食护理: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食谱;③健康宣传:将相关疾病知识以及注意事项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④实时监测: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⑤运动指导: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帮助患者康复。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微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和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营养状态和护理满意度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核对数据,其中微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为计数单位,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显示。
2 结 果
2.1 微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干预后,两组患者其微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均得到改善,其中实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2例;满意23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率为90.00%(45/50)。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3例;满意21例,不满意16例,护理满意率为68.00%(34/50)。两组结果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表1 两组患者微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微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白细胞介素-6(pg/mL)肿瘤坏死因子(pg/L) 血清总蛋白(g/L)实验组(n=50)干预前 26.88±6.57 565.01±66.99 51.21±10.16干预后 24.35±5.82* 521.28±59.91* 53.17±10.68*干预前 26.61±5.49 566.18±87.09 50.23±10.96干预后 18.26±4.62*△ 307.10±34.92*△ 63.97±11.53*△对照组(n=50)
维持性透析常用于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中,维持性透析患者接受血液透析后能够增加患者的生命周期,起到缓解患者病情的作用[2]。但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以及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情况。引起微炎症状态的因素有:炎性介质没有得到完全清除以及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不佳等;造成营养不良的因素有: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身体的虚弱,不能有效的吸收营养物质。为了消除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情况,需采用正确的血液透析方法[3]。血液透析滤过技术是使用对流与弥散的原理,通过高通量透析膜对中小分子进行有效的清除,有效的减少微炎症发生,减少患者体内营养物质的流失,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周期,降低病死率。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滤过的同时,给予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的病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对选取的100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5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并给予患者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研究结果得出,实验组患者微炎症指标以及营养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维持性透析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以及强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以及营养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