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闭合复位、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9-01-09檀鲁健吴海艺王怀铿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4期
关键词:克氏肘关节屈曲

檀鲁健 吴海艺 王怀铿

(厦门市儿童医院 骨科,福建 厦门 36100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约占肘部骨折的58%,多见于5~6岁儿童。如果诊治不当,可能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肘内翻畸形、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1]。为此,本次研究收治76例患儿,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探讨术后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4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37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3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诊断明确: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受伤时间0~7 d,排除开放性骨折及骨折后出现血管损伤的患儿。观察组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5.61±2.54)岁,其中Ⅱ型20例,Ⅲ型17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4.68±1.51)岁,Ⅱ型19例,Ⅲ型18例,合并桡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各1例。随访时间3~6个月。两组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观察组: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儿全麻下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副台上,消毒、铺巾后,C臂X线光机透视下复位:助手牵拉右上臂近端,主治医师牵引右前臂中下段,先纠正远端骨折桡偏/尺偏,正后方按压骨折远端,同时屈曲右肘,纠正后方移位,行C形臂透视示对位对线好后,Ⅱ型骨折用2枚克氏针自外侧髁处扇形穿入固定骨折,Ⅲ型骨折用3枚克氏针自外侧髁处扇形穿入固定骨折,或2枚克氏针自外侧髁处扇形穿入、1枚克氏针自内上髁骨骺内侧缘斜行穿入交叉固定骨折。术中摄片证实复位满意,处理钉尾留置皮外,无菌敷料包裹固定,患肢长臂石膏托固定。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儿全麻下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副台上,消毒、铺巾后,作肘外侧纵形切口,将骨折端充分显露后,清理凝血块,复位骨折端后,1枚克氏针经皮自骨折端近端外侧斜行穿入肱骨内髁(直视下避开桡神经),2枚克氏针经皮自肱骨外髁扇形穿入骨折近端内侧,术中摄片证实复位满意,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处理钉尾留置皮外,无菌敷料包裹固定,患肢长臂石膏托固定。

1.3 临床观察指标:①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住院天数。③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肘关节功能恢复Flynn标准,优:肘关节的提携角、伸屈活动度减少在0°~5°;良:减少在6°~10°;可:减少在11°~15°;差:减少超过15°。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儿的统计学资料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两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对比:见表2。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率对比:见表3。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率比较

3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骨折的97%~99%,通常是由伸手及完全伸肘位摔伤引起的。肱骨髁上是位于肱骨内外髁于肱骨干之间薄弱骨段,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这构成了该处容易发生骨折的基础。骨折发生后局部软组织内出血多,肿胀严重,骨折移位严重的可损伤桡神经、正中神经、肱动脉等,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1]。Gartand分型法[2]依据骨折端移位的程度将肱骨髁上骨折的类型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Gartand Ⅰ型:骨折端未发生移位;Gartand Ⅱ型:骨折端发生轻度移位,其骨折端伴有轻度的成角或旋转,但其骨折端后侧的骨皮质完整;Gartand Ⅲ型:骨折端完全移位,其骨折端后侧的骨皮质不完整,且其骨折端的骨膜可发生剥离。GartlandⅠ型骨折多采取石膏外固定的保守治疗,Gartland Ⅱ型骨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治疗方法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Gartland Ⅲ型治疗方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牵引治疗。本次研究对新鲜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观察组行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对照组行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两组患儿均骨折愈合良好,5例神经损伤患儿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对照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抗感染、伤口清创、换药后愈合。两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具有相当的临床疗效,但是闭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有明显优势。

部分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术中可能存在复位困难,笔者个人体会:①术前依据骨折端移位方向判断骨膜撕裂的部位及程度,以判断手法复位的方向及维持复位的姿势和力量。其中骨折远端向后内上方移位的,复位时应通过使内后侧骨膜拉紧,并前臂旋前,绷紧内侧骨膜铰链、缩小内侧骨折裂隙;骨折远端向后外上方移位的反之,使外后侧骨膜拉紧,并前臂旋后。骨折移位严重、局部肿胀严重的患儿,复位时注意肘关节屈曲的程度及力量,屈曲角度及力量应相对较小,避免崩断后方骨膜铰链,造成复位困难。②克氏针固定在骨折断端处应尽量分开,GartlandⅢ型骨折争取内外侧柱均有一枚克氏针固定确实,方可保证旋转稳定性。本次治疗中GartlandⅡ型骨折闭合复位后2枚克氏针固定,GartlandⅢ型骨折3枚克氏针固定,均获得旋转稳定性。③部分GartlandⅢ型存在骨折端多方向不稳定(即为改良GartlandⅣ型肱骨髁上骨折)[3],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困难,主治医师可在复位后维持于相对稳定体位,通过旋转C臂机而不是肘关节来透视骨折端对位对线,并由助手行克氏针内固定,避免旋转肘关节造成骨折再移位。也可在复位后克氏针先固定骨折端外侧柱后,肘关节外旋透视并克氏针固定骨折端内侧柱;或克氏针先固定骨折端内侧柱后,肘关节内旋透视并克氏针固定骨折端外侧柱,以避免肘关节内外旋位置下透视时骨折端旋转移位。④GartlandⅢ型骨折可行外侧3枚克氏针固定或外侧2枚、内侧1枚克氏针固定,固定效果相当,因经皮内侧克氏针穿针存在更高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风险[4],本次治疗常规采用外侧3枚克氏针固定。仅遇到高位髁上骨折(1例),骨折线斜向内上方合并内侧柱粉碎伴塌陷(2例),术中外侧3枚克氏针固定不能获得旋转稳定性,行外侧2枚、内侧1枚克氏针固定后获得旋转稳定性。⑤经皮内侧克氏针穿针存在尺神经损伤风险,应伸直肘关节或轻度屈曲肘关节情况进针,确保尺神经在针的后方。局部软组织肿胀严重,内上髁触诊不清时,可手指按压肱骨内上髁处并轻轻前后左右移动,挤压瘀血及水肿软组织,使皮下组织变薄,触诊清晰明确后再进针。⑥部分GartlandⅢ型骨折,骨折线斜向后上方,倾斜度大,复位后远骨折端易再向后上方滑移,应减少肘关节屈曲,并在持续纵向牵引下,骨折端前后加压复位后克氏针固定,常规屈曲肘关节可能使骨折端后上移位难以完全矫正。

对于合并肱动脉损伤,桡动脉搏动消失、手指端苍白、冰凉的患儿,应急诊行骨折切开复位+血管探查术[5];对于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粉红色无脉手,即患肢的桡动脉搏动消失,但手部血运良好,一直是困扰骨科医师的难题,一些学者提倡尽快行血管探查术[6],一些学者建议可先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观察桡动脉搏动是否恢复,如桡动脉搏动无法恢复,再行血管探查术,但对于切开探查术的时间,目前没有定论。

综上所述,笔者经过随访认为对于不合并有血管损伤的新鲜闭合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克氏肘关节屈曲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桃红四物汤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影响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复杂载荷作用下双金属复合管的屈曲失效模拟分析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1/3含口盖复合材料柱壳后屈曲性能